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异界之恋,犟种雄主和他的> 第二十章 解铃系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章 解铃系铃(2 / 3)

头。

李治感激道:“政兄还是一如既往得这般自信,亦相信我。可以说,你和子通都在我与曦月(武姮)的事帮的忙,都可谓用心良苦了。”

嬴政笑道:“我等皆为帝王,相隔千年百年。能在这里相遇,乃缘分所致,更是上天恩赐。相互之间可以诚心相待,便是珍惜缘分了。”

李治深以为然地微笑颔首。

继而,两人又就历代施政对错,得失畅谈了许多,一直到子时方才尽兴离席,李治亲自带着众人将嬴政送上车辇,目送而去。

嬴政离开当晚,李治开始阅览他今日送来的这些典籍,史册,除了日常生活必备之事,以及雷打不动的习武练剑,跑马骑射外,一天大半时辰都埋在了书堆里,十几卷不同史书他就看了近半个月。

不疾不徐,平心静气,倒是也参透了其中记载与评论之间的关系。正如他对嬴政说的,资治通鉴,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唐会要中,的确有被后世篡改的痕迹,比如记载李义府的一段,资治通鉴前面说,李义府是仗着他的宠爱贪腐堕落,任人唯亲。然,后面却又说,李义府仗着曦月的势力,都敢不将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

李义府恃宠生娇不假,贪腐受贿,仗势娶女囚犯也是真。然,以他这当事人所知,李义府之所以支持曦月当皇后,不如说是支持他夺权,走到帝国的中心。是他的功臣与曦月半毛钱关系都不占。

曦月也从不曾主动干政,更不会结交外臣。若她很早就有了外朝势力,几十年的积累,何至于在朕死后,杀了那么多朝臣登上皇位?

再说,记载这段的笔者,将朕置于何地?死人,还是傀儡?

是以,很明显,前面记载是对的,是前人手笔。后面明显就是加进去的,却又忘了删除,或者说,无法删除,继而留给后世以自相矛盾的印象不知该信哪一个,或者他们是想让后人自己辨别吧。

还有,就曦月外甥女之死,各个史书中所记也是前后矛盾错露百出,一会说,是在宫里毒死的。一会儿又说是回武府省亲时毒死的,就连毒死的时间都不一而足。更可笑至极,连起码的常理都是违背的。

既然曦月要秘密处死情敌,不让朕知晓是她干的,那么完全可以暗杀,栽赃到其他妃嫔身上,犯不着栽赃到与贺兰氏无半分利益冲突的武氏兄弟身上。更不可能,在家宴上下毒,当朕面害死她!

曦月也不是这种人啊!

正过来想,曦月是皇后,有着处置内外命妇的权力。即使嫉妒贺兰氏得宠,吃醋,又劝不动朕放弃册封妃嫔的决定,便可以不敬皇后,以下犯上的罪名处死贺兰氏。妃嫔争宠的拙劣伎俩,曦月不屑于此!

司马光记载此事含含糊糊,算是还有些起码的良知,说是大概如此。然后面又说,朕因此受制于皇后,可就自相矛盾,不像是一人的手笔了。若是他后来加进去的,前面又为何含糊其辞,不直接涂黑呢?

虽不知何人所为,然李治却能看出,此人编造这段故事的用心。一则可以借此“记载”诬陷曦月狠毒,挟天子以令诸侯,早就有谋篡之心。再则,可以辱骂朕好色不顾人伦,受制于皇后连情人都保不住。

真是,这心思,这文笔够狠毒的,一下子就骂了两个人。

不,三个人。可以说是诬陷了三个人,朕,曦月,司马光等!

李治见到,这些“史册”中诬陷他不顾人伦的记载,不止只有说他好色,娶庶母,连大姨姐和外甥女都不放过,母女通吃。

竟还有新城公主之事,移花接木,隐晦将齐襄公和文姜公主的丑事,放在了他和新城的身上。说隐晦,那是因为作者并未说明他和新城有私情。却绕着弯子说新城死了,朕将她以皇后规格的葬礼,掩人耳目得葬在了昭陵。这让后世之人看到这段记载,如何想呢?

李治冷笑,真是狗屁不通,为了污蔑朕,此人竟连常理都不顾了!

就算朕昏庸荒唐,是个自古以来最昏头的皇帝,堪比齐襄公和高洋,刘玉子,朝中臣子也集体昏了头?曦月也昏了头,都跟着朕胡闹?

此事记载,别说情理不通,就是于个人利益而言,也是百害无一利!李治想,若是齐襄公能掌握史官手里的那支笔,大概他和文姜的丑事,也不至于记载在史册中人尽皆知了。

再看看《新唐书》中记载些甚?

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因萧氏之女,得罪武后而囚禁宫廷,四十未嫁!呵呵,政兄诚不欺我也,真是荒唐不经,令人哭笑不得!

义阳公主,宣城公主,皆是朕的亲生女儿。她等十五六岁时,朕便将她姊妹嫁给琅琊王家和河东崔家,哪里来的四十未嫁,还被宏儿看到,请求曦月给两位长姊放出嫁人,而得罪曦月?殊不知,两个女儿出嫁时,朕自己都还不过刚过四十岁,何来四十岁的女儿?

这编故事,也该编得情理相通吧!

怪不得,连与新唐书,资治通鉴笔者同时代之人都看不下去了,撰写文章给他等纠错,说他等诬陷古人,连起码的情理都讲不通了。

曦月为争夺后位,戕害皇女;将废后废妃变成人瓮,称之为醉骨…这人都被打得半死,又被砍了胳膊腿,还能活着,鬼都不信。

还有,二圣临朝,呵呵,好一个二圣临朝,骂人都不带半个脏字的!二圣临朝,史上也只有文帝,独孤夫妇而已。又是被宋朝文官将此事,移花接木到了朕和曦月的身上。不仅如此,还说从上官仪死后,曦月就垂帘听政了,权力大过朕了。真是有趣!

李治感叹,上官仪事件,也唯有旧唐书记载的是对的。

殊不知,大郎的被废,赐死,均与上官仪,王伏胜的阴谋有关系。他们想废的不是曦月,也不是宏儿,而是朕手里的权力,为的是祸乱大唐!朕不杀了上官仪,王伏胜,不赐死大郎还了得?

而资治通鉴,新唐书,却将此编成了,朕与上官仪密谋废后,却被曦月的密探听去。朕瞧着曦月来了,即刻便怂了,还将废后的责任都推给了上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