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追逐打闹,欢笑声、叫嚷声此起彼伏。
林颂搬了个小马扎,不少人看到她这个生面孔,投来好奇的目光。“秀英,这就是你家京市来的儿媳妇?真俊呐!”王秀英便乐呵呵地应着,语气里满是自豪。韩大山腿脚不便,早早找了个靠前又不挡视线的地方坐下。锣鼓突然猛地敲响起来,表演正式开始了。林颂想起了手里的石榴,韩相帮她用力一掰,石榴便裂成了两半。林颂剥下一小把晶莹剔透的籽粒,送入口中。轻轻一嚼,清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迸开,又酸又甜。
首先表演的是扭秧歌。
公社宣传队的队员们穿着红绿绿、色彩鲜艳的绸布衣服,脸上涂着红红的胭脂,眉毛画得又黑又粗,一个个精神抖擞。他们手持红绸子,随着唢呐高亢嘹亮的引领和锣鼓点密集的节奏,甩开膀子,扭动腰肢,踩着十字步,欢快地舞动起来。红绸翻飞,队员们脸上的笑容夸张而富有感染力。围观的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出阵阵叫好声和哄笑声。孩子们更是兴奋得不行,挤在人群最前面,模仿着大人的动作,扭动着小身子,惹得大人们笑得更欢。
林颂坐在小马扎上,被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欢乐气氛感染了,嘴角一直不自觉地上扬着。
韩相站在她身旁,目光偶尔从舞台上移开,落在她的侧脸上。演出到一半,有个互动环节,要请观众上台学动作。好事的村民们一下子就把目光投向了场边最打眼的这对小夫妻。“韩相家的!来一个!来一个!“起哄声此起彼伏。林颂愣了一下,随即大大方方地站起来,真的就上台去了。学的是秧歌里的十字步,扭腰摆胯,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架不住她身段好,模样俊,脸上还始终带着落落大方的笑容,引得台下叫好声一片。最后还得了个红纸糊的小灯笼作为奖励。
她拎着小灯笼走下台,回到韩相身边,把灯笼递给韩相:“喏,拿着。”韩相接过来,低声说:“很好看。”
灯笼好看,人更好看。他发现林颂无论在哪里,都能很快地找到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
秧歌过后,是革命样板戏的选段。
锣鼓节奏一变,气氛变得庄重起来。
演员们穿着简单的戏服,脸上化着浓妆,虽然设备简陋,没有布景,但每个人唱念做打都极为认真投入。
台下的老人们看得尤其专注,时不时跟着哼唱两句熟悉的腔调。孩子们也安静了不少,虽然可能听不懂唱词,但也被那种严肃的气氛所感染,睁大眼睛看着。
秋风吹来,凉丝丝的,但林颂觉得心里热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