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看他们吵得凶,但异常在乎自己在徒弟们面前的威信。而且,他们心里头,对厂子、对这项目,那是在乎得紧,不然也不会争得面红耳赤。”
林颂点头:“是,是。”
回去后。
林颂研究了王、赵的几位主要徒弟的情况,选定了两人,王工的大徒弟小何,技术好,为人稳重,很得王师傅真传和信任;赵工的徒弟小刘,心思细腻,好学好问,是赵师傅的得意门生。
她分别约谈了两人。
谈话中,她绝口不提他们师傅的矛盾,而是从关心项目、关心青年工人成长的角度出发,充分肯定了他们各自师傅的技术和高要求。然后诚恳地提出,现在项目到了关键期,任何一点沟通上的小误会都可能造成大损失,厂里希望他们这些技术骨干、老师傅信赖的徒弟,能主动担当起来,成为班组间技术协调的"润滑剂”和“联络员”",加强日常工作的确认和沟通,确保万无一失。
她还暗示,这样做不仅能更好地保障项目,也是他们展现综合能力、为师傅分忧的好机会,厂里领导都会看在眼里。小何和小刘都是聪明人,早就为师傅们的争执和项目的停滞感到焦虑。如今厂里派了人,不是来施压,而是来求助,话语里充满了对他们师傅的尊重和对他们能力的信任,这让两人都感到了责任重大。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在厂领导面前展示能力的机会。两人都郑重地表示,会尽力去做工作。
时机成熟时,林颂建议召开一次技术研讨会。刘厂长主持,陈书记端坐主位,两位老师傅分坐两侧,各自的核心徒弟和班组骨干位列其后。
大家都以为会是一场唇枪舌剑的恶战。
然而会议开始后,王工和赵工虽然依旧坚持己见,但言辞克制了许多,不再人身攻击,而是更多地摆数据、讲道理。甚至,在王工阐述完自己的方案后,赵工居然沉吟了一下,说了一句:“老王你这个方案,在稳定性上确实有优势,这一点我同意。”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连陈书记都微微抬了下眼皮。王工显然也愣住了,他看向赵工,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多年来,这是赵工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他方案的优点。短暂的错愕之后,王工轻咳一声,语气也缓和下来:“嗯,老赵你的思路,也不能说没道理,确实……有可能提升性能。就是吧,冒险了点,对各个环节的要求太高了。”
看着这一幕,林颂心中了然。
这世上哪有什么纯粹的就事论事?所有的“事"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