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不是造车厂吗?怎么改军工厂了> 第84章 剩下的交给我(求月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4章 剩下的交给我(求月票)(1 / 2)

那是一头蛰伏的,沉默的,由钢铁与火焰浇筑而成的巨兽。

陈明站在那里,感觉自己的呼吸,在这一刻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死死扼住。

他走上前,伸出手,指尖在那充满了焊接痕迹和倾斜角度的炮塔上轻轻划过。入手冰凉,却又仿佛带着一股灼人的、刚刚从锻造炉里取出的温度。

那不是一块简单的钢板。

那是王大锤和刘师傅,在熔炉边熬了半个月,用无数次失败和一身烫伤,换来的“复合式间隔装甲”的最终形态。

他的手,又落在了那巨大的,连接着炮塔与车体的双层滚珠座圈上。

那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圆环。

那是李卫国带着一群钳工,用那台丑陋的、土制的“三头磨床”,不分昼夜地,用掉了上百根砂轮条,一根头发丝一根头发丝地,从不可能中“磨”出来的奇迹。

还有那三根如同长矛般直指苍穹的通讯天线基座,那充满了暴力美学的格栅装甲,那每一颗都拧紧到了极限扭矩的高强度螺栓……

他离开的这一个月,这群他以为离了自己就会寸步难行的人,竟然真的,用最笨拙,也最悲壮的方式,将他那份天书般的图纸,变成了现实。

他们不仅做到了。

他们甚至,做得比他想象中,更好。

“怎么样,陈总工?”李卫国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如同孩子炫耀自己考了满分试卷般的自豪。“这份“礼物’,还算……拿得出手吧?”

陈明缓缓地,缓缓地转过身。

他看着眼前这群人。

看着王大锤那张被油污和疲惫布满,却又亮得吓人的脸。

看着李卫国那双因为长时间盯着卡尺而布满血丝的眼睛。

看着孙教授和王浩,那两个因为攻克了高频电源而显得有些神经质亢奋的书呆子。

看着赵兴国,看着林雪,看着那些他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每一个普通的,却又伟大的工人与战士。

他张了张嘴,想说“谢谢”,想说“辛苦了”,想说“你们做得太好了”。

可话到嘴边,却只化作了三个字。

“辛苦了。”

他的声音,沙哑,干涩,却又带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发自肺腑的郑重。

“大家,都辛苦了。”

说完,他对着所有人,再次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一次,没有人再欢呼。

整个总装车间,安静得只剩下机器冷却时发出的,细微的“噼啪”声。

所有人都只是静静地看着他,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都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憨厚的笑容。他们知道,这一躬,值了。

他们这一个月的玩命,值了。

“好了,都别在这儿杵着了!”王大锤第一个打破了这片温情的寂静,他一挥手,嗓门又恢复了往日的洪亮。“车架子和炮塔,我们这些粗人给你搭好了!”

“剩下的,”他指了指那黑洞洞的炮塔内部,“就得看你陈总工的了!”

“对!”李卫国也附和道

陈明笑了。

他知道,这群可爱的糙汉子,是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催着他去完成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笔。“好。”

他点了点头,目光重新落回到那头钢铁巨兽身上,那双总是平静的眼睛里,燃烧起一股名为“创造”的,熊熊的烈火。

“接下来就交给我吧。”

743厂,电子攻关实验室。

这里是全厂防卫最森严,也最神秘的地方。

孙教授和王浩,正带着几个从警卫连里挑出来的,对无线电和电路最感兴趣的年轻战士,围着一张巨大的工作台。

工作台上,摆着一个用无数电子管、变压器和电容电阻拼凑起来的,看上去杂乱无比,却又透着一股精密逻辑的“怪物”。

这就是他们这一个月来的心血结晶一“铁砧”通讯系统的第一代原型机。

陈明走进来的时候,王浩正拿着一个万用表,小心翼翼地测试着一个节点的电压,他的眉头紧锁,嘴里念念有词。

“栅极偏压还是不稳,波动超过了百分之五,这样下去,音频信号的失真度太高了。”

“陈总工!”孙教授第一个发现了他,浑浊的老眼里,瞬间爆发出惊喜的光芒。

“怎么样?我看看你们的成果。”陈明笑着走了过去。

“惭愧啊。”孙教授指着桌上,苦笑着摇了摇头,“我们用尽了所有办法,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它能实现最基本的车内通话,也能驱动一部小功率的电台进行简单的收发报。但是……”他叹了口气,“问题太多了。”

“第一,噪音。发动机一启动,点火线圈的干扰就进来了,耳机里全是「滋啦滋啦’的杂音,跟炒豆子一样。”

“第二,串扰。车内通话和对外电台,只要同时工作,就会互相影响,有时候驾驶员说的话,能直接被电台发出去,这在战场上是致命的。”

“第三,也是最要命的,可靠性。这玩意儿,现在能稳定工作半个小时,就算它祖上积德了。里面的电子管,太脆弱了,稍微一个震动,或者电压一波动,就得烧掉一两个。”

孙教授像个考砸了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汇报着自己那张不及格的考卷。

陈明没有说话。

他只是拿起桌上的图纸,又仔细地检查了一下那台原型机的每一个焊点和布局。

他知道,孙教授他们,已经做到了这个时代的极限。

甚至,已经超越了极限。

“孙老,王浩。”陈明放下图纸,看着两人,“你们做的,不是一台原型机。”

“你们是在一片空白的荒地上,为我们华夏的军用通讯体系,打下了第一根地桩。”

“你们,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一步。”

孙教授和王浩的脸上,都露出了动容的神色。

“接下来的路,”陈明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