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0 章(1 / 2)

凤仪宫,灯火如昼。

皇后在殿中来回踱步,见女官芳樱回来,忙上前问:“如何了?”

沈玉舟将郁筝带来的证据呈给陛下后不久,宸妃便病倒了,陛下得到消息当即放下手中案卷去了朝阳殿看望宸妃,整整一日过去,陛下除了朝阳殿的人和太医,谁也没见。

芳樱回道:“陛下不肯见人,姑娘也还跪在外头,现在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了。”

她犹豫了半晌,还是问道:“娘娘,您说陛下他,是不是不想查这个案子?”

郁筝虽在状词中只提了郑烁,然而稍稍明白些的人都知晓,沈玉舟帮郁筝呈给陛下的那些证据,不止将郑烁锤得再无翻身余地,更是将朝中从庙堂到边军的近百官员推到风口浪尖上。

这一晚,各府虽表面没有动静,暗中派出去的探子却不知多少,都等着看陛下的反应。

而陛下却在这关头去了朝阳殿,除朝阳殿的人外一概不见。

不止芳樱这样想,朝中文武百官与百姓亦是。

在此之前,没人预料到这个边陲小城出来的姑娘手中竟有德育堂的账册,更没想她会公然把它呈到圣前。

起初时,涉案官员皆心神大乱,担心陛下会拿此事开刀,借机肃清朝堂,然而随着皇帝去了朝阳殿的消息传出来,又仿佛给他们吃了一剂定心丸。

陛下到底还是不敢大动刀戈。

他不想动刀戈,那便表示郁家这黄毛丫头可以动了。

只要不是光明正大,陛下大概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追究。

于是人群中逐渐有人开始出来质疑郁筝。

“郑国公当初舍身救先帝,如今又带头为咱们捐钱捐粮,郑世子驻守边疆,护佑大齐十多年,娘娘亦是菩萨心肠,常常救济贫困,那郑小公子怎会是那等贩卖销金散的败类?这姑娘到底安的什么心?造这样的谣!”

“对!我早就想说了,我看那郑世子也是一表人才,虽不像他兄姐那般出息,但也没听说他做过什么恶事,杀害那周钰的必定另有其人。”

“是啊,我唯一听说他最多的事,也就是年少时同周家那逆贼打架。”

有人回:“那还能是为什么?为了替周家那逆贼出当年被打的气呗,大家可能不知道,这女的可是苦恋那逆贼多年,昨日我还听闻,就是她,在皇帝面前求了一日,才把那逆贼救出来,为此她还被逐出了家门呢。”

“当真?那周斐可是刺杀陛下这等罪名,她怎么说服陛下放了他的?”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我有个叔叔,就在徐家当差,他们家大少夫人就是她姐姐,亲耳听到的,她的母家对陛下有恩,陛下知恩图报,曾给了她一卷空白圣旨,许她一个心愿。”

“陛下赐她空白圣旨,她却拿圣旨逼迫陛下放了刺杀陛下的逆贼,那这不是挟恩图报吗?”

“可不是嘛!你看这人品高低可不就一眼看出来了。同样是救了陛下,郑家从来不邀功,一家人都尽心尽力为陛下分忧,她却只会挟恩图报。叫我说,那郑小公子多半是被冤枉的。”

也有人质疑:“可她手里的账本和口供……”

当即有人反驳道:“德育堂都被一窝端多久了?当初的人都死完了,死无对证,谁知道她手里的证据是真是假?说不定是她伪造的呢?”

那人又质疑道:“伪造证据不会一眼被识破吗?那她冒着生命危险闹这么大图什么?”

“图什么?图为她的心上人出气,图杀不了郑小公子也要坏了那郑小公子的名声呗,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道理你还不懂吗?她闹了这么大一遭,定然会有不少人将此事记在心里,不管后续事实如何,那可怜的小公子名声算是毁了大半。”

“可是……”

那人还有疑惑,却被打断。

“诶?我说你今天怎么一直帮这女人说话?你跟她什么关系?”

此言一出,周围的不少围观着都对那心有疑惑的人目光不善起来。

他只得讪讪闭了嘴。

而此时,不远处又是一阵骚动,有人冲破禁军的防护,冲上去便揪住郁筝的头发哭嚎:“你到底是安得什么心?那周老太傅将我们害得家破人亡一死了之,好不容易有了郑国公和娘娘给我们一条活路,你偏要诬告他们家人,害得娘娘一病不起!”

竟是个白发苍苍,瘦骨嶙峋的老人。

她这一番话,引得人群中议论声更大。

有骂郁筝的,也有骂周家人的。

更有骂那周钰死有余辜的。

一时间,群情激愤。

人群中,不知道是谁最先扔了颗石头。

石头虽角度奇怪地偏了偏,没打中郁筝,但有人起了头,越来越多的东西砸向郁筝。

有破鞋子,有烂叶子,有臭鸡蛋……

什么都有。

流云阻止了这个,又顾及不到那个,急得满头是汗。

若有谁在此时对郁筝暗下杀手……

他不敢想。

禁军见此情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偏他们头儿还未从宫里出来,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是好。

谁也没有看到。

人群背后不远处,一身着单衣,身形单薄的周斐看着眼前这一幕,眼底最后一丝光,彻底熄灭。

他木然转头,如提线木偶般,往宁安府衙走去。

而他离开后不久,又一行人,从另一条道上,浩浩荡荡走来。

来的,是一群女子,皆身着素衣,披麻戴孝。

她们如郁筝那般,三拜九叩,状告郑烁。

“景文九年春,郑烁以残忍手段虐杀民女幼妹,请陛下为民女做主。”

“景文九年夏,郑烁将民妇幺女奸杀后,丢弃至民府家门前,请陛下为民妇做主。”

“景文十年五月,郑烁……”

“景文七年秋,郑烁……”

“……”

“……”

“……”

告状者,竟有三十五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