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6章 全民动员(1 / 2)

烛龙基地的处理方式简单而高效:

由内卫和情报人员迅速评估对方的价值:是否具备急需技能,

是否掌握独特资源?

团体规模及可控性如何?

精神状态是否稳定?

对于那些有价值者,

命令其立刻解除武装,

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和消毒。植入或佩戴不可移除的追踪监听装置。

随后送入移动或固定的归化营,进行至少30天的隔离观察。

期间强制学习中文、烛龙基地基本法规、核心价值观,

进行技能复核和思想评估。

通过评估者,根据技能分配到迁移队伍或昆仑之心的建设生产岗位。

处于严密监视之下,待遇低于原生居民,从事更艰苦或危险的工作如矿工、前线建设、危险区域探索。有重大贡献者,经长期考察后可逐步提升待遇,

对于价值低或不可控者进行有限利用,

如果身体健康,会被编入劳动营,

在武装看守下从事最危险、最繁重的体力劳动,

如清理辐射废墟、修筑最危险的路段、在变异生物活跃区建立前哨等。

无价值且无害者,

提供极其有限的基本生存物资,告知其昆仑之心的方向,但能否活着走到,听天由命。

现在拾荒者的目的是重要物资,无法做到花费不必要的能力去救助其他人,

如果有能力,更愿意去救助熊猫国的同胞。

熊猫国会进行帮助,但前提是有多余能力的情况下,

末世之下,先安己身。

对于表现出强烈敌意、煽动反抗、或携带危险瘟疫的个体或团体,

内卫部队会毫不犹豫地执行清除命令,确保迁移队伍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出于人道主义进行尸体的掩埋。

天路之上,并非只有风雪。

还有其他大规模幸存者势力的抢劫、变异生物群的袭击、修复路段突然坍塌、以及归化者营地的暴动……

每一公里都浸透着汗水、泪水与鲜血。

内卫部队的枪口,不仅对外,也对内,

维持着这条向死而生之路的绝对秩序。

在建设居住区和农业区之前,

优先构筑防御工事。

利用山体开凿坚固的永备火力点、导弹发射井、指挥所。

在盆地入口和可能的登陆点,修建高大的合金城墙、反坦克壕沟、雷区。

同时原本处于青藏高原的部分烛龙基地也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改造,

烛龙基地大大小小分布在全国各地,

其中青藏高原因为人口原因,烛龙基地的规模不能说大,

但这个时候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为昆仑之心提供物资与人力上的支援。

同时对昆仑之心周边资源的开采近乎掠夺式。

大型工程机械轰鸣着撕开冻土和山岩,

建立露天矿场。

建立初步的高原治炼厂,

污染极大,但顾不上了,

将矿石就地转化为急需的金属。

对脆弱的高原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但生存压倒了一切环保考量。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归化者,

在严酷的劳动、歧视性的待遇和严密的监控下,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叛乱和逃亡时有发生,但都被残酷镇压。

他们为昆仑之心的建设流血流汗,

却难以获得认同感,成为新基地内部潜在的巨大裂痕。

为了获取资源、控制人口、加速建设,

烛龙基地的决策层不得不一次次做出冷酷的选择,牺牲部分人的利益甚至生命,以保全整体。吴卫国和林风眼中曾经的理想主义光芒,已被现实的铁血和沉重所覆盖。

他们深知,自己正带领着文明在深渊边缘行走,脚下是累累尸骨。

这条通往世界屋脊的天路,是由钢铁、鲜血、冷酷的算计和无数被牺牲的人铺就的。

他们向着生的希望艰难攀爬,

身后留下的是废土上更深的绝望与一个充满争议、背负原罪的新世界雏形。

在冰冷的迁移数据、残酷的资源整合之外,

烛龙基地深知,面对双重末世的终极考验,

人心与意志,才是比钢铁更重要的支柱!

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战时动员与精神重塑运动,

在高压的秩序下轰轰烈烈地展开。

战时总动员令无人可置身事外!

吴卫国亲自签署并广播《烛龙基地战时总动员令》,其核心如钢铁般冰冷,又如熔岩般炽热:“全体同胞!海渊将至,异兽环伺!此乃我族存亡绝续之秋!”

“自即日起,烛龙基地及所有迁移序列人员,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身份背景,皆为战士!皆为工匠!皆为文明存续之基石!”

“凡有劳动能力者,必须无条件服从分配,投身迁移、建设、生产、防御之伟业!”

“各尽所能,竭尽全力!凡消极怠工、逃避责任、囤积居奇、破坏秩序者,即为文明之敌!”“将受物资配给降级、公开谴责、强制劳役直至驱逐之严惩!”

“凡无力直接劳动者,需以力所能及之方式贡献力量:照料幼童、看护病患、缝补衣物、制作简易工具、参与宣传鼓舞……袖手旁观者,即为道德之耻!将受集体唾弃与生存资源之剥夺!”

动员令如惊雷,传遍基地与迁移队伍。

它彻底撕碎了任何被保护者的幻想,

将生存的责任与压力,平等而残酷地压在了每一个人的肩上。

动员令迅速转化为具体到个人的行动纲领:

1.技能普查与强制征召,

建立覆盖全员的技能档案库。工程师、科学家自然投入核心项目,教师白天教书晚上需参与物资清点或照顾后方儿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