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出门上朝时郑清容也看到了,告百姓书像是雪一般下了一整夜,洋洋洒洒,地上树上都是。
顺手捡了张卡在院子里杏花树枝条上的告百姓书,郑清容盯着纸上的内容看了好一会儿。
倒是会选日子,在她受封宰相和武举开始的前一天把这件事捅出来,这是要借她这阵东风的意思吗?
现在开始造势,看来接下来就该动手了。
她倒是不认为他们会选择现在动手,动手之前总要宣告世人的,有了姜立窃国的旗帜,才能师出有名。
总得让这件事扩大出去,把影响拉大拉长,他们才会动手。更何况武举还没开始呢,他们想要玄寅军,再怎么着急也不会选在此刻下手的,起码也得等到明天。
心里有了计较,郑清容便出门去。
对门的杜近斋走了出来,手里也拿了一张,和她并肩而行:“郑大人觉得太子现在何方?”
告百姓书上一句话写了两件事,一是姜立窃国,一是太子尚在。姜立窃国这事不好说,关系一国君主,不可妄断,但是太子尚在这事倒是可以勉强可以论一论。
谁不知道昔年先皇后生产之际遭逢天火,连同刚出生的太子殿下都一同烧了个干净,现在忽然飘下怎么多告百姓书,说太子殿下还在,也就是变相说了当年的事有隐情。
这个所谓的太子尚在,是在哪里?
郑清容把自己的那张和他的那张拼到一起,一番比较之下,发现了端倪。纸上的笔迹不太一样,很明显不是一个人写的,一个人也写不了这么多,不过相同点都是笔锋落点时有意折转,不太连贯,像是在故意隐藏自己长期以来的书写习惯。
看起来虽然有些奇怪,不过还是能认得出来是这个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很难通过字迹查到写这些的人。
还挺谨慎,郑清容笑了笑:“或许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如果不是安平公主和师傅告诉她,她也想不到还会有祁未极这个人的存在。那个负责出入宫禁宣诏传旨之事的内给事,说话温温和和,看起来没什么脾气,谁能想到他会是孟平拿来冒充的先皇遗孤呢?杜近斋看了她一眼,笑了啊。
自从郑大人回来,倒是难得看见她像以前那样笑了,平日里不是忙着武举就是忙着查堤坝的事,前几天还为北厉三王姬作了与民同乐图。似乎这官越做越大,事越来越多,她也没有以前那般恣意开心了。像今天这样开口言笑,实在难得。
是因为这句话吗?
心里重复了一遍她说的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杜近斋思索了一番,这回答倒是挺巧妙的。
不过郑大人对这件事似乎不怎么意外啊,提起太子也没有多大惊诧。他知道她向来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但这样的反应有些出乎他意料了。太平静了,平静到像是早就知道会有这样的场面。他拿到这张告百姓书的时候心里都多多少少有些诧异,少了几分平日身为侍御史的肃穆。
郑大人倒是八方不动。
“杜大人这般看着我,难道我说得不对?“他的视线在自己身上停留了太久,郑清容自然注意到了,笑着反问。
被她抓包,杜近斋轻咳一声,也跟着她笑,点点头算是认同:“郑大人说的还能有错?”
这告百姓书出现在京城,太子殿下想必也在京城,可不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郑清容失笑:“这么崇拜我?”
“郑大人的政绩摆在这里,谁不崇拜?"杜近斋道。她的事可是传遍了整个东瞿,一年不到就做了旁人一辈子都难以做到的事,两年不到更是位极人臣。
放眼望去,这东瞿朝堂谁能有她厉害?
郑清容哈哈笑,两个人一起如往常一样相伴上朝。彼时杏花天胡同里因为这些纸张热闹了起来,有早起的孩子捡了纸张,像平常夫子教读书般摇头晃脑大声念了出来,念完半懂不懂,便追着母亲父亲问窃国是什么意思。
两位大人听到这等言论不禁吓了一跳,忙捂住自家孩子的嘴,让不要胡说,免得惹来祸端。
孩子被捂了嘴,只能鸣鸣举着手里的纸张,示意大人看,这一看不免又是一阵惊慌失措。
窃国和太子,这两件事可都不是什么小事。胆小的忙把这些告百姓书丢出去,可遍地都是,丢了这张还有那张,哪里丢得完。
郑清容和杜近斋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一路走出杏花天胡同。到了街上就更热闹了,几乎人手一张告百姓书,都在小声议论纸上的内容。不认字地看不懂,乱乱地找人询问,认字的看了脸无疑都白了,又是惊又是怕。
一个人要是拿到这种告百姓书可能会受惊不敢乱说乱看,但要是人人都拿到了这种告百姓书,那就不一样了。
街上的百姓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相互使眼色或你推我胳膊我挤你步子,都在为告百姓书上面所写的内容议论。
有猜测的:“当年天火的事闹得沸沸扬扬,先皇后和太子都被烧没了,这上面却说太子殿下还活着,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有觉得可信的:“这么多告百姓书呢,总不能弄个假的出来,图什么?乱说话是要砍头的,更别说这么大范围的传书相告了,被查出来不得抄家灭族,没必要做这种事吧?”
也有抽丝剥茧的:“昨天我睡觉的时候还没有告百姓书,能在一夜之间弄出来这么多,做这件事的人来头肯定不小,只有大人物才有这个能力,太子殿下的来历够大了吧,那可是先帝临终前指定的继承人,是先皇遗孤。”此话一出,周围人顿时倒吸一口气。
如果太子殿下真的还在,那当今陛下这皇位来路可不正呐。太子殿下是先皇指定的东瞿继承人,当年太子和皇后意外薨逝,这才轮到如今的陛下继承皇位。
但如果那场天火不是意外,而是人为,那这个受益者是谁就很明显了。思及此,人们的视线不约而同落到告百姓书上面的“窃国”二字。这些年坊间就一直传闻先皇后和太子殿下是被人害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