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46章 他杜延霖,究竟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6章 他杜延霖,究竟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1 / 3)

方钝一番陈奏完毕,嘉靖帝良久沉默不语。

帘后,那玄色的身影仿佛凝固了。

连这那细微的、带着压抑怒意的呼吸声似乎都消失了。

方钝匍匐在地,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花白的鬓角已被汗水浸透。

他没有抬头,也不需要抬头。

嘉靖久久无语,方钝也久久无语。

终于,方钝动了。

他轻轻笑了笑,然后缓缓地脱下自己的官帽,花白的发髻暴露在昏暗的光线下,几缕碎发散落下来,贴在汗湿的鬓角,更添几分苍凉。

“陛下……”方钝开口了:“臣……老了。”

他微微阖上眼睑,似乎在回忆,浑浊的眼中似有水光闪动:

“可臣还记得,嘉靖元年,陛下初登大宝,英姿勃发,志在澄清玉宇。那时河南大水,饿浮载道,浮尸塞河,千里哀鸿……臣那时不过河南内黄县一介微末知县,终日埋首于钱粮簿册,眼见乡亲父老在滔天浊浪中挣扎呼号,心如刀绞,却……却束手无策啊……”

两行滚烫的热泪,混着额角的汗水,滑过方钝的脸颊,滴落在地:

“陛下!您那时亲发上谕,严斥地方官吏怠惰,破格启用能员干吏,更亲自过问赈灾钱粮,押送钦差星夜兼程!”

“臣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冬至,寒风刺骨,臣在泥泞不堪的灾民棚户间奔走发放稀粥,忽见驿道之上,旌旗招展!是陛下您……派了内侍,押着内帑银两和宫中节省下来的木炭衣物,星夜驰援!灾民们跪倒一片,哭声震天,口呼万岁,把臣……也唤作“青天”

方钝声音哽咽:

“然臣于百姓,未有寸功,安敢担青天之称?但臣谨记,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纵然位卑如尘,亦当效法古之循吏,为陛下守一方水土,为黎庶,谋一粟一衣之安!”

方钝再次深深叩首:

“陛下待臣,亦是恩重如山!!犹记臣调任户部尚书前夕,陛下于西苑召见,亲赐臣貂裘一领,言道:“北地风寒,方卿保重,莫负朕望。”……那貂裘,臣至今珍藏,每逢冬寒,披之于身,暖意直达肺腑,更暖在心头!臣……臣无时无刻不感念陛下之恩!臣常思,纵使肝脑涂地,亦难报陛下知遇之恩于万一Ⅰ

“然……臣无能!”方钝的声音陡然拔高:“臣罪该万死!”

“陛下信重,付臣以度支重任,期臣为社稷守财,为黎民谋食!臣夙夜忧勤,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臣……臣才疏德薄,德不配位!掌户部以来,国事日渐蝄螳。太仓……太仓年年入不敷出,只能寅吃卯粮,臣……臣却束手无策,回天无力!!”

他抬起头,涕泪纵横:

“今三省大旱,饿浮枕藉,易子而食!太仓银库,跑马可过!常平仓廪,空空如也!臣……臣手捧空钵,面对百万嗷嗷待哺之生灵,竟……竟无粒米可施,无寸布可济!陛下!臣愧对您赐予的这顶乌纱!愧对内黄县当年灾民唤的那一声“青天’!臣……心如刀绞,夜夜难眠,只觉这乌纱重如泰山,压得臣脊梁欲断,压得臣……无颜立于天地之间!”

方钝将那顶摘下后一直放在身前金砖上的乌纱帽,极其郑重地、高高举过头顶,垂首道:

“臣方钝,自正德十六年以来,蒙圣恩三十余载,自问清慎勤勉,未敢贪墨一钱,未敢渎职一事。然……空怀报国之心,实无济世之力!空有守财之责,却坐视国库空虚!空负黎民之望,竟眼看饿浮盈野!臣……臣心力交瘁,才德俱亏,实已……实已不堪此位!再踞户部堂官之职,徒耗俸禄,徒误国事,徒增臣之罪孽,更……更负陛下殷殷之托!”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最后一丝气力,声音低沉下去:

“臣……恳请陛下!念在臣侍奉多年,尚有寸心赤胆,容臣……告老还乡!让位于贤能!臣……愿以此老迈之躯,此戴罪之身,换得陛下另择柱国之才,主持度支,或可……或可解此燃眉之急,救得一方百姓于水火!陛下!臣……万死叩请……乞骸骨!”

方钝语毕,玉熙宫内一片死寂。

徐阶的袖袍微微颤动,眼眶瞬间红透。

吴山死死咬住下唇,齿间渗出血腥。

就连严嵩身后跪着的吴鹏等人,亦觉喉头哽咽,急急垂首掩饰。

这一刻,满殿朱紫,无不恻然。

谁都知道,方钝的辞官,绝不仅仅是因为眼前的国库空虚和灾情惨烈!

他这是要以自身辞官,主动担下海瑞那封字字见血的奏疏中所指责的“未能推广’番薯之失!杜延霖、欧阳必进提前一年上表请求推广番薯,朝廷却未能重视,以致错失良机。

如今灾情如火,饿浮盈野,朝廷总得给天下一个交代!

而方钝此刻自请辞官,自诉德不配位,其意已是昭然一一他方钝,这位掌管天下钱粮的户部尚书,甘愿成为朝廷给出的那个交代!

而这,更是一场无声的交换!

他刚刚保荐了杜延霖!方钝这是在用自己头顶的乌纱,更是以一生清名功业为注,为杜延霖铺路,为大明,为苍生,换一个可能!

帘幕之后,依旧是久久未有声息。

但那玄色的身影,似乎极其轻微地晃动了一下。

良久,嘉靖帝的声音远远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喟叹,低沉而缓慢:“卿之心迹,朕……知之矣。”

皇帝缓缓抬手,指向方钝高举的乌纱:“卿执意如此,朕……准了。”

“谢陛下隆恩!”方钝声音哽咽,再次深深叩首。

“卿去之后,户部重责,关乎国脉。谁可继之,担此千斤重担?”嘉靖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深沉。方钝保持着叩首的姿态,略作沉吟,奏道:

“启奏陛下。臣以为,现任仓场总督、户部右侍郎高熠持身谨严,精于钱谷,堪当此任。”“高熠……”嘉靖帝低声重复这个名字,似乎在记忆中搜寻印证。

片刻后,他微微颔首:“高熠刚正,朕亦有所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