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70章 三道旨意!重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0章 三道旨意!重赏!(1 / 3)

嘉靖三十八年,九月末。

霜降未至,中州大地已悄然转凉。

官道两旁的杨柳褪尽残绿,枯槁的枝桠刺向灰蒙的天穹。

然而,就在这片被苦难反复犁过的土地上,开封城外的原野却呈现出一派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一一片旺盛而倔强的绿意,正顽强地覆盖着大地。

番薯藤蔓匍匐延展,层层叠叠,在秋日略显苍白的阳光下,焕发出惊人的生机。

河南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主要官员,几乎倾巢而出,齐聚在这片千亩良田的田埂上。

左布政使吴右光、按察使罗源等人,此刻全然不顾官袍沾泥,靴染尘灰,个个屏息凝神,目光灼灼地盯着田间那些正在劳作的农夫。

此刻,离第一批番薯种下已经是两月有余。

根据杜延霖主编的《求是农书》中的说法,番薯性喜温热,天气转凉则停止生长,因此必须抢在寒露之前抢收。

番薯不如稻麦耐储藏,但利用地窖也可以储存四到六个月。

各地官府早在杜延霖指导下掘好了地窖,只待这批“救荒神物”出土。

一般而言,寻常番薯产量约在2000-3000斤每亩,也就是亩产10-20石,但那是完全成熟的产量。而番薯正常的成熟周期至少要90-100天,如今这批番薯生长期仅六十余日,块根尚未充分膨大,此时亩产量大概只有成熟的时十分之一。

即便算上可食用的茎叶,综合亩产也不过二石左右,因此被称作“六十日薯”,又名“救荒薯”。这也是迫于无奈的选择,一方面是温度过低,番薯无法继续生长,另一方面也是河南府库的粮食加上台州运来的番薯最多也只能支撑到这个时候了。

可即便如此,番薯那惊人的高产潜力,还是展露的淋漓尽致。

要知道,即便是江南最肥沃的水田,稻麦丰年亩产也不过二石上下。

而这“救荒薯”能在大旱之年、贫瘠之地,达到一石以上的亩产,就足可称奇迹。

当然,这一切都是杜延霖或者他主编的那本《求是农书》中说的。

尽管河南百官早已从各处屡屡听闻番薯长势良好,但未经亲眼验证、亲手丈量,谁也不敢完全相信。“开始起获!”

随着一名布政使司官员一声略带颤抖却又无比郑重的吆喝,几名壮硕的农户深吸一口气,握住锄柄,小心翼翼地刨开垄边的泥土。

泥土被翻开,露出底下深藏的块根。

紧接着,一株完整的番薯被双手捧了出来!

“天爷!”

“这……这么多?!”

刹那间,田埂上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

只见那株番薯根须之下,赫然缀连着七八个大小不一的块根,虽说未充分膨大,每个小番薯都只有拇指大小,但奈何它多啊!

一亩地大约有3000株左右的番薯,就算每一株番薯所产块根只有1两,那亩产也足有300斤!若再算上茎叶,这亩产已经妥妥达到丰年稻麦的水平!

“快!称重!丈地!”吴右光声音发紧,连声催促,语调中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

早有书吏拿着丈绳、秤具候在一旁。

不多时,一亩地的番薯尽数起出,过秤核算。

负责称重的老农看着秤杆上的星花,手指哆嗦着,反复核验了三遍,才猛地抬起头,因激动而布满皱纹的脸上涨得通红,几乎是吼着报出数字:

“亩产……亩产三百三十斤!相当于稻麦一石八斗!一石八斗啊!”

“轰!”

这个数字如同惊雷,炸响在每位官员耳边!!

一石八斗!

河南土质远不如江南,即便是丰年,上等水浇地麦粟亩产也不过一石五斗,而且还是未去壳的毛粮。而这番薯,竞在大旱之年、贫瘠之地,达到了近两石的骇人产量!

而这,还只是迫于天时、提前一个月抢收的成果!

“苍天有眼!河南……河南有救矣!”一名官员猛地以袖掩面,肩膀微微抽动。

不止是他,此时不少官员都是情难自禁,热泪盈眶。

吴右光仰天长叹,胸腔中被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感慨所充斥,他喃喃道:

“杜金宪……真乃神人也!言必信,行必果!冒天下之大不韪引此番薯,活我百万生灵!此功……当载入史册,光耀千秋!”

在场的所有官员,无不动容。

他们亲眼见证了一场奇迹:从最初的怀疑,到中途的期盼,直至眼前这震撼人心的丰收!

杜延霖的功绩,显然已经超越了寻常能臣干吏的范畴,足称一句“当代神农”。

“快!即刻撰写捷报!”吴右光猛地回过神来,声音因激动而异常洪亮:

“将此番薯丰收之喜讯,连同详细亩产数据,六百里加急,直送京师,呈报圣上!定要让陛下知道,杜金宪所引之种,已在我河南扎根结果,百万灾民,生有望矣!”

“遵命!”有书吏当场摆出一副书案。

众官员心潮澎湃,由吴右光亲自执笔,众人旁参,竟当场挥就一封捷报。笔墨淋漓之间,仿佛也带着一股欢欣鼓舞的生气。

众官员当场署名,也没经巡抚衙门,捷报以最快的速度送出,马蹄声疾,带着河南大地重燃的希望,直奔京城。

而与此同时,另一封捷报被送往洛阳。

随之送去的,还有河南百官联名恳请杜延霖返开封主持大局的请愿书。

数日后,捷报送抵京师,直入通政司,旋即被送入西苑内阁值房。

今日当值乃次辅徐阶。他接过这份盖满官印、数十名官员联署的捷报,初以为是清田或伊王案琐事,然而目光扫过开头几句,神情顿时一凛。

“番薯亩产……三百三十斤?相当于稻麦一石八斗?!”

徐阶喃喃自语,持疏的手指微微颤动。

饶是他宦海沉浮数十载,早已练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本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