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一礼,道:“泰山王,道兄你来了。”
张吉利见申公豹兴致不高,自然知晓他是因闻太师之死而闷闷不乐,得张吉利吩咐,申公豹也未曾游走三山五岳前去游说他人。
张吉利道:“申道长多礼了,孔宣孔将军可曾回营领职?”
听到张吉利这么一问,申公豹道:“自那一日太师兵败之后,孔将军再无消息,却不知是否已命丧西岐张吉利摇了摇头,知晓孔宣不会如此轻易陨灭。
入了皇宫之后,申公豹一路将张吉利引入了九间殿,帝辛见了张吉利之后,急忙下銮来迎。众人躬身请了礼数,只听帝辛道:“孤王早派人打听先生下落,想不到今日先生终于肯现身,此来朝歌定要与孤王好好叙叙旧。”
张吉利道:“大王有礼了。”
这一声先生,倒是让张吉利颇为受用。
帝辛屏退左右,带着张吉利,申公豹,还有邓婵玉朝着摘星楼走去。
入了摘星楼后,帝辛道:“诸位都是大商的近臣,在本王面前不用拘礼,落座吧。”
众人落座之后,张吉利抬头一看,帝辛半数头发已经斑白,正值壮年却已显几分垂垂老矣之态。经历了大是大非,面对天下骂名,再加上诸多算计,这位大王从风雨之中走来显然消耗了不少的命元。帝辛叹了一口气,道:“自太师兵败之后,孤心中之气郁结,欲兵伐西岐,势为大王报仇。”“想吾成汤坐拥九州之地,那西岐不过弹丸之地,姬发也不过小儿,可孤细细思量,纵太师之能、张桂芳之勇亦折戟沉沙,其中自有缘故,故而想请了先生意见再行定夺。”
张吉利朝着摘星楼外看了过去,道:“西岐已联合近五百路诸侯之力,兵力不在大商之下,此番远征必有大失,以吾之见大王将调养生息三年,这三年稳固国本为上,励精图治,以图再战。”
“那西岐终究是贫瘠之地,虽有姜子牙辅佐,却岂能与吾泱泱大朝相比较。”
听到张吉利说这三年之数,帝辛微微点头,只见帝辛站起身来,扫开衣襟,竟朝着张吉利躬身行礼。张吉利急忙将帝辛扶了起来,道:“大王这是何故?”
帝辛道:“想来先生已知太师遗命,孤王想请先生继任太师之位,以正天工光复我大好河山。”“自天降玄鸟,这成汤风雨飘摇,屹立九州数百年不倒,万不能沦丧于孤王之手。此为千秋万载之策,还请先生看在闻太师与孤王的份上,成全此道。”
张吉利微微点头,随后道:“这太师之位本是一朝之尊,上策人皇,下临百官,匡扶社稷,宰执天门。“大王可拜国师申公豹为太师,以申公豹之才学,不在闻太师之下,必能坐镇这一朝气运。”帝辛闻言,面色微微一变,道:“国师之才论,孤自能瞧见,可否是成汤这座庙堂太小,入不了先生法眼?”
张吉利拱手道:“大王太抬举贫道了,贫道推申道长入太师之位,自有安排,日后这朝歌城中钦天监一职,就让贫道领受如何?”
帝辛一听,眼神一颤,当即道:“甚好,甚好!!一切听先生安排,明日早朝,孤会在文武百官面前宣布此事。”
申公豹倒并不在乎这太师之位,道:“既是闻太师安排,贫道怎好僭越,要说这治理天下,贫道只怕不如道兄万一。”
邓婵玉在一旁笑道:“国师不用多想,大哥这么安排自有他的道理。”
与帝辛商讨了一番国策之后,便有侍女前来引张吉利前往钦天监。
前任钦天监杜元铣本是三朝元老,此人眼界非俗,能运观紫薇,本看破了一线天机,却也因此被妲己所害。
到了司天台后,申公豹道:“道兄倒也不必如此谦逊,这太师之位在吾看来非道兄莫可。你以马氏一道算计破了西岐气运,引得那姜子牙险些身死,就连玉虚宫门人都葬送了不少。”
“土行孙下山亵渎马氏,以至于让西岐沦为天下笑柄,姜子牙不得不自损羽翼,此等排布惊为天人。”张吉利回头看了申公豹一眼,道:“申道长,贫道将你推上这太师之位,无为其他,只是想设法保全你之性命。”
“你本玉虚门人,这连番算计背后都有你的影子,那南极仙翁等人早视你为眼中钉,只有将你推上这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太师之位,你才能稳坐成汤。”
“至少人皇不灭,这玉虚宫门人也不敢轻易对你下手。”
听到张吉利讲述事情,申公豹脸色一白,心中多有不忿,却也在此刻没有说出来,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他一瞬间就能想得明白。
张吉利拍了拍申公豹的肩膀,说道:“你也不用着急,明日朝会之时贫道会给你十策,这十策一出,满朝文武定然对你信服。”
“贫道也会坐镇朝歌,匡扶这成汤气运。”
得了张吉利这承诺,申公豹心中大定。
随后张吉利与邓婵玉二人上了司天台,这里是除了当年的鹿台之外,整个朝歌城最高的地方,漫天繁星抬眼可见。
邓婵玉道:“大王对你如此器重,只怕日后我这个泰山王见了大哥都要避让三分。”
听到邓婵玉的调侃,张吉利一笑置之,随后张吉利点出一道灵光,道:“禅玉,你去泰山之中走一遭,或能成你一道造化机遇。”
邓婵玉点了点头,并未思考太多,其驾云朝着泰山飞去。
张吉利端坐在司天台前蒲团之上,吩咐侍女端来笔墨纸砚,开始在竹简上书写十策条陈。
其一:开仓廪,赈民饥谨。
其二:遣使命,招安东南。
其三:访遗贤于山泽。
其四:废奴隶制,取军功治。
其五:发展私学,在朝歌之中开设太学院。
其六:大开言路,使天下无壅塞之蔽。
其七:修路,通衢,鼓励农桑。
其八:君授神权,建立生民信仰。
其九:铸造新币,大开天下商路。
其十:废除分封治,开始县郡州府治,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