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华娱从雪姨开始> 第101章 99.新戏选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1章 99.新戏选角(2 / 2)

紧张而专注。

半晌后,一直沉默着看完最终版剧本的韩三屏,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赞叹之色:“是个好剧本,好好拍,绝对明年有很大希望。”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多年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积累下的权威。

“其实不说国内,可能世界上大部分导演很少会将目光放在这个题材上。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韩三屏继续分析道。

作为中影的“座山雕”,他至少参与过几十乃至上百部电影的制作,对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观众喜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所以他当然清楚知道这部电影如果能拍出来,并且还能拍出水平的话,确实是能拿到欧洲三大电影节去冲奖的。

本身那些老外们就对东方文化感到神秘,如果有一部探讨东方生死观和治丧文化的电影出现,确实能够吸引他们的目光。

同时,《入殓师》确实是一部好本子,虽说从头到尾都没透露出票房大卖的气息,可是一眼看去就是奔着冲奖去的!

“确实是一部极为有新意的电影。”李洋很是认同地说道,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所以不仅仅是给老外们看,同时我们也需要一部,讲述东方文化下的生死观的电影。

西方世界与死亡有关的行为往往涉及宗教,但是我们东方文化不同。东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不是轻松、解脱,更不是去什么美好的天堂了。

对生者来说,死亡代表的是慎重悼念,是沉重的,而对逝者来说,死亡是另一场新生,是新的轮回开始说着说着,李洋似乎又有点陷入到拍《盲井》时探讨人性观点的状态中,整个人沉浸在对电影文化内涵的思考里。

而看着两人的称赞,叶柯只是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其实这个题材并不新,应该来说,这个职业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只是没有人去太在意过。

“入殓’自古就有,类似入殓师的行业早在古代“三礼之书’的《仪礼·士丧礼》、《礼记》和《周礼》均有记载,并作为凶礼非常重视。”

《礼记·问丧》中载:“死三日而后殓’,人死后不立即入殓,主要是为等候死者复活。

如不复生,就举行殓礼,为死者洁身、理发、剪指甲,表示洁净反本。

直到现在,这个仪式依旧没有断绝传承。

但是随着礼制发展的越来越完备,孝子贤孙因招待其他事情,不再亲自给死者进行更换衣服、清洗身体的一些工作,就需要有些专门的人帮忙。于是就有了专业的入殓师。

至少在明清时期,专门为死者更换寿服、打理仪容仪表,送入棺椁的入殓师就已经很常见了。直到现在,大部分殡仪馆内都有专业的入殓师团队,为死者在火化之前进行修容工作。

其实原版电影,是根据小日子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的。

那部电影拍得很好,是典型的日式治愈风格电影,通篇都在用“死亡”来探讨“生”的重要,充满文艺气息。

但是,叶柯依旧没有照搬的想法。

不说《入殓师》里大量的日式文化背景和剧情,就说一件事,华夏难道就没入殓师这个行业了吗?现在叶柯拿出的剧本,是结合了原版《入殓师》的核心故事主线,也就是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然后融入华夏背景和具体丧葬文化的故事。与原版相比,这就成了一部很地道的,充满华夏文化韵味的电影。

其实原版《入殓师》的故事核心全是儒家的内涵文化,属于古典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无数国人看过之后,却反倒觉得新奇可敬。

不知是不是那句: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

所以东方文化下的生死观念,自己也可以拍啊!

听着两人的话,韩三屏笑着问道:“角色呢,你们有什么合适的人选,还是说选角试镜?”这次中影可不仅仅是负责发行,也有投资参与,但对于电影中角色人选,他一贯的作风都是让导演们自己去安排,并不会过多参与。

除非,是一些角色人选,需要他帮忙去邀请。

考虑了下,韩三屏又继续说道:“不过,你们要是弄个试镜人选也不是不行,毕竞很多演员最近可是拐着弯在我这里打听。”

叶柯与李洋对视一眼,随即了然,毕竟能在韩三屏这边拐弯打听,那么就不是什么小卡拉米了。但其实正如说起来,他们除了女主角,和一些配角未定,好似也没什么特殊范角色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