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镜时,就知道《入殓师》必然会再次像那欧洲三大电影节出发。再加上这部电影从题材到表演深度,几乎是很精准踩中了欧洲三大电影节评委的喜好。
毕竟像姜纹这些常混迹国际影坛的老混子们都已经看出来了,并且很是认可这部电影的质量。见她突然沉默,叶柯以为她还沉浸在角色里,打趣道:“怎么了,这都离开剧组了,你还在继续沉迷于角色饰演,看来演妻子这个角色你是认真的。”
颜丹辰苦笑着摇头:“没有,我只是在想找个话题聊。我果然还是不太懂得聊天。”
她性格本就偏内向,平日里话不多,此刻在狭小的车厢内与叶柯独处,却莫名想打破这份安静,只是越想找话题,越觉得气氛尴尬。
“挺好的,安静点没什么不对。”叶柯并未太在意,只是随口安慰了句。
“安静点挺好的?你喜欢那种安静的女生?”颜丹辰鬼使神差地追问。
“当然分场合安静了。”
叶柯含糊地回答,总不能直白地说,自己希望对方在日常相处时岁月静好,在特殊环境之下“讨论”或“碰撞”时还继续是哑巴干活。
嘤不出一点声音来?
撞死猪肉也不过如此。
颜丹辰被勾起了好奇心,轻笑问道:“这真的是让我点不明白了?”
“没什么可不明白的,就好像你在接吻时,难道还能逼逼赖赖?”叶柯将车子稳稳停在颜丹辰小区门口,转头看向她,目光中带着几分调侃。
“不知道……”
颜丹辰的耳垂瞬间染上红晕,被叶柯直白的话语弄得有些慌乱,眼神四处闪躲。
可心底的好奇却像野草般疯狂生长。
下一秒!
颜丹辰像是鼓起勇气,主动倾身向前,轻轻吻住了叶柯。
狭小的车厢内,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叶柯先是一愣,随后本能地搂住她的腰,回应这个突如其来的吻。
良久。
颜丹辰红着脸松开,指尖无意识地擦了擦嘴唇,声音带着一丝意犹未尽:“果然是不能说话,只能安静的享受着。”
她动作利落地解开安全带,拿起包包,眉眼含笑,宛如戏中的妻子在与丈夫道别:“那我就先回去了,亲爱的叶先生。”
这话让叶柯恍惚间以为回到了片场,现实与戏里的界限在此刻模糊不清。
看着颜丹辰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小区的夜色中。
“叶先生?”
有些玩味念叨一句,叶柯脸上笑容逐渐消失,也不在意颜丹辰这突然而来的袭击,而是发动车子调转方向离开…
再次踏入中影那栋熟悉的大楼,已是《入殓师》拍摄结束后的半个月。
只能说许镜清老师果然不负众望,展现出惊人的创作效率与才华。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一头扎进配乐创作中,根据剧本中不同场景和情感基调,精心创作出七八首配乐。
这些作品全都是纯音乐,以二胡、古筝、琵琶、唢呐等华夏传统乐器为主导,再巧妙地搭配上钢琴的优雅与弦乐的婉转。
每一首曲子都仿佛是为影片量身定制,在旋律的起承转合间,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比如那首用二胡演奏的曲子,苍凉悠远的音色,完美契合了影片中悲伤而深沉的情节。
而加入了唢呐的曲目,其高亢激昂又为一些场景增添了别样的震撼力。
在《入殓师》的剪辑过程中,经历了初版、中版,再到最新一版。
叶柯、李洋以及韩三屏和中影的众多工作人员,无数次围坐在剪辑室里,盯着屏幕反复观看、讨论、修改。
终于,最新确定的这一版,将生死命题的东方哲思展现得更加深刻、动人。
《入殓师》以入殓师这一特殊且鲜少被搬上大银幕的职业为独特切口,深入探讨了死亡的本质与生命的意义。
电影中通过细腻入微的镜头语言,将原本被人们视为“禁忌”的死亡,转化为一场充满仪式感的过程,赋予其神圣性与诗意。
入殓师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地为逝者整理仪容,更是通过“让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的仪式,搭建起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桥梁,帮助生者直面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完成对生命的郑重告别。
尤其是电影中加入唢呐与入殓仪式的结合,堪称绝妙!
当唢呐那浑厚低沉的鸣响在耳畔响起,与入殓师庄重缓慢的动作相互交织,仿佛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文。
唢呐声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激昂悲壮,恰似生命的起起落落;而入殓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与对生命的敬畏。
二者相辅相成,暗示着生命与死亡之间那微妙而紧密的共鸣,让人在观看时,不禁陷入对生死的深深思索。
而后,叶柯与李洋再次一同来到韩三屏的办公室。
韩三屏坐在宽大的办公椅上,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语气中满是赞赏:“《入殓师》的成片确实不错,拍得非常棒!
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有人能拍出这样一部深入,探讨生死观的电影。”
韩三屏也是极为满意,对于叶柯李洋两人再次合作,又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
对此,更是让韩三屏更坚信叶柯与李洋两人的合作,是那种产生的化学反应,确实带来了更为让人满意的效果。
韩三屏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切入正题,问道:“你们打算带这部电影去哪个电影节?戛纳还是柏林,或者威尼斯?”
听到这话,叶柯没有太多犹豫,脱口而出:“戛纳吧,这次我们想要试一试。”
这一决定,是他与李洋在拍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交流与探讨后共同做出的。
欧洲三大电影节,即戛纳、威尼斯、柏林,作为全球艺术电影的标杆,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取向和选片逻辑。
戛纳电影节试图在艺术与商业间寻找完美的平衡,致力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