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周:
你好!
首先感谢你的邮件和里面分享的想法。老实说,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讨论信件,我已经看过不少了,但这么几年来,只有你的这封邮件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你试图从代数几何出发的想法,非常引人深思。
当然,首先要说明的是,代数几何并非我的核心心专长,或许还不能达到给你带来启发的地步,不过我也会尽量从筛法以及探寻素数小间隔这一更广阔的背景出发,提供一些更具体的感想。
首先是关于你邮件中提出的第一点,即针对F的几何解释。你关于最优测试函数F可能拥有更深层次的、或许是几何的起源的直觉,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确实,目前“最佳”的F的选择往往源于对关键积分I_k和J_k应用变分原理,并受到其支撑集在单纯形1++k冬1}内的约束。由此产生的函数(通常与某些正交多项式或特殊函数相关)具有某种“解析上的优雅”,但其直接的几何基础尚不明确。
关于第二点,更紧密的k元组的代数几何构造,已知的“最紧密”可容许k-元组(例如Polymath8b中使用的,对于k~354得到246间隔的那些)是通过广泛的计算机搜索和巧妙的组合构造找到的。如果一种几何方法能够系统地产生超越这些的k-元组,其本身就将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我建议,作为一个起点,或许可以专注于你的想法的一个非常具体、简化的版本。例如:
1.你能否为一个较小的k(比如k=3或k=4)和一个简单的可容许H找到一个简单的代数簇X H,然后尝试在对应的单纯形上定义一个几何上自然的函数F,使其在筛法计算中表现尚可,即使不是最优?这可以作为一种“概念验证”。
2.你能否确定一类其有理点(或特殊点)已知表现出有趣的“间隔”性质或结构化构型的代数簇,然后尝试看看这些是否能被调整以形成可容许的k-元组,即使只是针对特定的k?
………】
周淮的房间中,看着电脑上面的这封邮件。
“没想到这位詹姆斯·梅纳德回信的还挺快。”
果然当初选择给他发邮件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而看着梅纳德在邮件中提出的想法,特别是那两点建议。
周淮进入到了思考当中。
然后,他的眼前一亮。
“似乎……可以这样做?”
旋即,他便在草稿纸上面开始了推导。
就像是梅纳德在里面说的那样,要从简化的开始入手。
那就……
大概像是他当初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那样,先是从一个特定的案例入手那样?
一边在心中思考,周淮的手中也没有停下对那个“简单的代数簇X_H”的寻找。
就这样,大概半个小时过去。
“OK!这样的应该就可以了!”
完全满足了詹姆斯·梅纳德在邮件中的建议。
而与此同时,在这个构造的过程中,他的脑海中也产生了相当多的新想法,比起梅纳德给出的那些建议还要更加全面。
“嗯……不管如何,都可以试一试。”
周淮微微一笑,随后重新看向了电脑上的邮件。
邮件还没有看完,下面好像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
于是他往下一翻,顿时便一愣。
【另外,因为一些巧合上的事情,我得知了一些不知道是否和你相关的信息,请问你是否刚完成了K3曲面上的佐藤-泰特猜想的证明?今年才十八岁,甚至还在上高中吗?
请原谅我的冒昧,实在是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有些太过惊讶,如果你不想回答,也请忽略这段内容。】
呃……这算是,被开盒了吗?
看着这段内容,周淮便是一呆。
但很快他摇摇头。
开玩笑……应该单纯就是,嗯,自己的名气大了,以至于就连远在英国的这位詹姆斯·梅纳德教授都听说了自己的大名。
哈哈哈……哈哈哈……爷真叼!
但话又说回来,对方到底是从哪知道自己消息的……
现在的消息最多也就是在国内传一传,国外应该没有太多消息,他的那篇论文还在审稿当中呢。周淮并不知道自己的论文是由那位彼得·舒尔茨大佬亲自审的。
当然,心中虽然有些疑惑,不过周淮也没有多想,然后开始撰写邮件,表示一下对对方来信的感谢。同时,他也在末尾提到了自己今年确实十八岁,还在上高中,顺便还提到自己7月份中旬要参加IMO竞赛,所以到时候刚好会前往英国。
不过竞赛地点位于英国巴斯,而不是牛津大学所在的牛津。
而后,周淮将邮件发送了出去。
“好了,接着继续研究吧。”
之后的时间,周淮再次跟着梅纳德给他带来的灵感,开始了对接下来的步骤进行思考。
时间就这样很快过去。
而詹姆斯·梅纳德那边在收到他的回信之后,没过多久也又给他发来了邮件。
【你甚至还参加了IMO?下个月中旬就要来英国?哦买噶的,这可真是太巧了,IM0举办的时候我也受邀参加开幕式了,看样子到时候我们还有机会见个面,当面讨论一下孪生素数猜想了,当然,如果你不介意的话:)】
周淮顿时一愣,没想到对方居然也受邀参加了IM0开幕式。
不过这倒是也正常,IM0开幕式一般也确实会邀请一些知名的数学家到场。
当面和詹姆斯·梅纳德讨论吗?
周淮这个时候也有些期待了起来。
于是随后,他也回了个邮件:【能够和梅纳德教授交流是我的荣幸啊,我也很期待那天的到来了。】时间很快过去了。
7月3日。
IMO国家队第二期集训开始。
燕京大学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