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垂青:无】
相比起前一年,如今的天书主页,内容已经来了一次大更新。
首先是红岩国,在建立了东江府后,这个陆云国度的名称也改为了东江国。
点开东江国的页面,其内领地的信息如下。
【东江府】
【领地范围:方圆三百二十里(每月固定产出领地气运45点)】
【领地人口:303460人(每月固定产出人口气运30.2点)】
经过陆续移民,东江府的人口,已达到了三十万。
这么多的人口,显然是超过了该府的承载极限的。
东江府的荒田开垦,而今已渐渐进入尾声。
根据吕启功的汇报,等将府内所有荒地开垦完后,府内的田亩数量,差不多在一百三十万亩左右。一百三十万亩田,一人分五亩,可容纳二十六万人口。
陆云已经在筹备,将府内多出的四万人,迁徙出来,安置在九德、日南二府。
正好这两地人烟荒稀,有大量田地宅院,移民过来之后,立刻就能进行安置,直接省去了开荒之苦。将东江国的界面关闭,陆云视线落到了国运上面。
如今的国运,随着东江国的建设越加昌盛,之前一直空缺的经济、文化两项指标,也终于达到了最低层次。
经济方面,天书给的评价是民生艰难。
这虽然看着让人皱眉,但仔细想想,却也合理。
毕竟东江国内的百姓,此前一直都被陆云当做劳力,哪里有工程就往哪里使。
全年下来,不是在田里农忙,就是在工地干活,就没有一天能好好休息的。
这种情况下,发展不了经济,百姓也疲惫无比。
后半年,打下了北部五县后,情况虽然有所好转。
陆云免除了南部四县的老国民的劳役,让百姓在家休养生息。
即便有所征发,也是县衙派遣县兵小吏下来,在周边村镇召集乡勇,训练军阵武艺。
离开的地方不远,就在家乡。
有些离得近的乡勇,甚至当天训完,还能直接回家休息。
而且涉及的人,也只是乡勇。
还有大量未编入乡勇的男子,以及其他女子,不在征召之列。
这种修养缓和,让许多人都得到了休息。
还有这两年来,陆云不断百姓不断服役,许多人在工地上挣到了大量工钱,加上自己种田的收获,让不少百姓都有了丰厚家底。
多了不敢说,一个五口之家,老老实实给陆云当了两年苦力,家里种完了四轮粮食的百姓,家里基本能存下二十两银子。
这么大笔钱,极大的刺激了百姓的消费欲。
也就是东江府才刚刚建设,且迁来的移民多是些没什么技术的普通人,各种工匠奇缺,导致府内物资匮之。
许多消费物品,还只能依赖陆云花费重金从外地购买。
不然东江府的经济,早就振兴火热。
但即便仅有南部半府的经济有了复苏,北边半府依旧在那种不断服劳逸的状态中。
但东江国的经济,依旧满足了最低指标,天书给了个不怎么好听的民生艰难评价,让陆云今年多了1点经济国运。
除了经济之外,新出现的还有文化指标。
东江府都是移民,刚搬到本地不久,自然没形成什么文化。
如今出现的文化评价,初具武风,甚至都不是民间自然形成的,而是陆云强推。
在他的大力建设下,东江府内有七千乡勇,两千水勇,这些都是民兵力量。
并且在今年府南修养的政策下,此九千人不用服劳役,而是老老实实地参与了训练。
再加上东江、红岩二军,一千水师,三千七百府县兵,还有陆云的一千两百亲卫。
这近九千人,可同样都是东江府的户口,被视为了东江国民。
算上前面的九千乡勇,东江国有一万八千人,接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
对比三十万的国民,比例为十六比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已经相当高了。
这么多人练武,自然也带动了民间的习武风气,加上陆云的宣传强推,渐渐也就有了个初具武风的评价不过这也是最低级的文化评价,只给了1点文化气运。
除了这两样新冒出的文化评价之外,剩下的军事评价,还是武备初建。
对于这个评价,天书给的解释是,国内有一千名接受了基本军事训练的常备兵。
类比一下,这种标准的士兵,就是陆云确定的正兵标准。
即训练满一年,掌握了基本军事技能的士兵。
其上更高一级,则是拥兵上万。
国内需要有一万名正兵水准的士兵,才可达到这个评价。
以此计算的话,陆云国内的正兵,哪怕算上扩招后的东江、红岩二军,两千精锐的府县兵,水师也有五六百人。
全部相加,也就六千余人而已。
距离一万正兵的标准,确实还有不少差距。
不过这个差距,也很快被抹平。
现在东江府内的乡勇、水勇,正在接受每年七月的军事训练。
北部五县的开发结束后,也很快会编练乡勇。
到时候,东江府内的军队数量,将会迅速增长。
最多两年时间,便可达到天书拥兵一万的标准。
不过现在,军事方面,依旧每年只能给1点国运。
人口方面,依旧没什么变化,还是户口十万。
后续想要继续晋升,得国内达到人口一百万才行,到时一年能得国运100点。
这距离太远,暂时是别指望了。
倒是领地方面,实现了突破。
原先的红岩国,只是一城之地,或者说一县之地也行。
现在陆云建立了东江府,下辖九县之地。
虽然领地的面积,没有达到十倍的突破。
但似乎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