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之便,不仅方便两军将士归家。
日后一旦有事,也能迅速将他们从家中召集回来。
至于剩下的五万余移民,则被分散安置在了府内剩下各县。
余下八县,开发程度较之西卷、浦阳,便差了一大截。
各县多只有两三万亩、或三四万亩熟田,只能安置七、八千百姓,五万多人填了下去,基本将各县田地分完。
也就是说,日南府的熟地已经分配完毕,已经没法接收更多移民了。
后续再迁人过来,要么只能像东江府一样,让新人去垦荒。
要么就只能迁到旁边的九德府安置了。
“不错,短短时日,日南府便尽复旧貌,我心甚欢。”
陆云合起户籍,面露笑容。
以前的日南府,在战乱之前,户籍册上的户口也不过八万余人。
而今举府上下,却有十万户口,比巅峰之时,还要多上几分。
不仅尽复往昔盛况,而且还越发繁华。
“此都是将军之仁德,吸引远近逃民来附,方能使日南府迅速恢复。”
季羡云恭维几句,又提醒道:“不过迁来百姓虽已经安置好,甚至已经开始春耕,重新生产。但日南府各县,依旧没有设立县衙。
地方百姓无人管理,乱象颇多,将军当早派官吏,建衙设府,治理地方。”
随着百姓分散到日南府各县,此前每县仅一百县兵及他们家眷的局面,也随之不复存在。
当各县只有一百县兵和他们家眷的时候,举县不过四五百人,衙门都不用设立,直接让县兵自己管自己就好。
可现在一县少则六七千人,多则万余人,并不是当地百姓自己就能管理好自己了。
需要派遣官吏,用法律与政令去治理。
“建衙设府…”
听到这个劝谏,陆云沉吟。
在各地设立县衙,确实已经是当务之急。
只是一个县衙,想要维持运转,就需十个官员,五十名吏员。
日南九县之地,全都设衙,官吏便需五百四十人。
这么多的官吏,他又能从哪里去调?
可如果不派人来设立县衙,日南府各地必然陷入混乱,难以维持秩序。
又或者直接实行长期军管?
面对人才匮乏的局面,陆云想起了自己此前开拓山中领地,初期之时的解决之法,眼神渐渐亮了起来。想了良久,陆云才道:“如今日南府刚刚收服,各地百废待兴。尤其是地方诸县,人口稀少,每县不过数千人,着实没必要设立县衙。
这样吧。
除了西卷、浦阳二县外,府内各县,都暂时只设镇,各立巡检衙门管理。
镇内诸事,由府城直管。
等各县人口破万了,再考虑设县之事。”
面对如今官吏稀少的现状,陆云选择参考居风县的例子,省并府县。
除了西卷、浦阳两个人口破万的县外。
其余八县,都降格为镇。
而一个镇子,一般只需要三个小吏就行。
一个小吏负责收税,一个小吏负责调解纠纷,一个小吏负责捕盗治安。
三个小吏配合,加上一些来镇上轮值的乡勇,足可将一个镇子治理好了。
如果设立巡检衙门,那连负责调解纠纷和捕盗治安的小吏,都能直接省去。
巡检衙门自己就能负责两项事务。
府城只需加派一个负责收税的小吏,就能将各镇治理好。
“原先各县,以县中一百县兵为主,就地组建巡检衙门。
不过鉴于降格后的各镇人口较多,所以此巡检衙门由县尉统辖。
统帅一百县兵的卒副,直接提拔为县尉。
其下两名队副,则各自转任巡检。
如此以一名县尉,两名巡检,外加府城派出的一名税吏,也勉强能管理各镇了。”
陆云安排给九德、日南二府各县的县兵,都是先前在均安、隆安二县乡勇之时,招募不久的新卒。这些新卒在改制之后,便由卒副、队副这类副职武官,作为统帅。
现在为了治理各县,将县降格为镇,又将从八品卒副提拔为正八品县尉,从九品队副转职为从九品巡检。
以此三名武官为骨干,还有一百县兵为骨干,足以搭建起一个高规格的巡检衙门了。
往常一个巡检衙门,仅一名巡检,五十名县兵,便能妥善治理好一座两三千人的大镇子。
现在用这么一个高规格巡检衙门,治理一些六七千、七八千人的大镇子,也不会差到哪去。甚至就算出了一些问题,也在陆云的容忍范围之内。
毕竟如今实在缺乏合格官吏,再培养出足够官吏前,一切也只能从简,以够用为主。
好在这种局面,也不用维持太久。
“将军英明!”
在场众人听到陆云的处置方法,立刻出言恭维。
作为本势力的核心嫡系,周阳、季羡云他们,都清楚如今自己势力已经扩张到了极限。
各支军队之中,将官奇缺。
东江、红岩二军,已经出现了队正带一百兵马的奇葩之事。
各地府县,也有大量没经过多少培训的官吏,仓促上任。
这种情况下,如果硬要继续按照正常规格设立县衙,无疑只能让更多没经验的新人强行上任,颇有滥竽充数之嫌。
眼下将各县降为镇,以巡检衙门管理各镇,显然是一个较为妥帖的处理办法。
等度过了初期难关,后面培养出了合格官吏,地方人口也增多,再行设立正规的县衙,其实也不迟。“那事情便这样安排吧。”
见众人没什么意见,陆云点了点头,拍板道:“季羡云,稍后你来写公文,以本将的名义,将此事宣告各县,并负责监督各个巡检衙门的设立。”
“是!”
季羡云点头应下,然后又道:“将军,除了各县治理之外,此次山中运出的一万七千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