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劳无功。河南黄河决口阔大,非千桩万柱难以为功,恐……恐国库支绌,民生沸腾……
杜延霖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老吏舔了舔干燥的嘴唇,继续道:
“其二,曰“沉排沉石’之法。或编巨排沉入水底,或倾巨石沉于决口根基,填塞空洞,挤压流沙,固其根本。此亦为古法……然流沙流动,此排石下沉时易被裹挟移位,需不断补充,且排、石皆需特制,成本亦巨……”
他滔滔不绝,旁征博引,说了好一通道理,看似专业,实则避重就轻,满篇都是在用“耗费之巨”、“难以尽述”、“恐国库支绌”、“民生沸腾”等词来设置重重困难,隐晦表达“不可能”或“不值得”。核心意思只有一个:河工之事太难太贵,别指望咱们能解决,要么放弃,要么按照他们预设的天价方案走。
就在这沉闷压抑近乎凝固的气氛中,一个清亮却带着刻意压抑激动的声音,冷不丁地从人群后方、公廨最角落那堆待整理如山的文牍案卷后传来:
“杜大人!卑职斗胆!”
众人循声讶然望去。
只见一个身着书吏袍服、面庞白净、三绺短须修理得颇为整洁的年轻吏员,从堆积如山的文牍后匆忙挤出。
他快步趋近杜延霖面前,无视了孙振遇和吴庸眼神中一闪而过的微妙-一一那眼神里分明有几分“果然如此”的了然,甚至还夹杂着一丝隐晦的讥诮。
这书吏在杜延霖面前深深一躬,姿态谦卑得近乎谄媚,双手捧着一卷用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图卷和一本薄薄的蓝皮册子,语速飞快,带着一种急于表功的急切:
“卑职黄秉烛,叩见杜水曹!方才卑职一时疏忽,竟忘却一桩要事!禀大人,去年地震之后,卑职……卑职也曾随部里勘查小队去过河南一趟!虽时间仓促,但这卷图纸……”
他一边说着,一边像献宝般,迫不及待却又小心翼翼地将图纸在杜延霖面前的案几上展开,将一本本册子恭敬地放在旁边:
……乃是当时于决口左近匆匆勾画的河床地形草图。旁边这本呢,则是随行书吏当时笔录的一些河工老卒提及的流沙现象口述备忘,粗陋非常!虽不敢称详图,但比方才……比方才吴大人、孙大人寻出的那泛黄旧档,恐……恐还是要清晰几分,更贴合震后实况些。”
他言语谦卑到尘埃里,但那“比旧档强”几个字却咬得分外清晰,显然是想将自己与“尸位素餐”、“敷衍塞责”的同僚们彻底切割开来。
图纸崭新,线条清晰工整,显然是近期绘制或誉录过的复件。
决口位置、宽度标记分明。
在河床区域,用朱笔圈出了几处“疑似流沙区”,旁边还有简洁的注释:“此处河床松软”、“钻孔时有流沙溢出”。
旁边的笔记簿也字迹清晰,记录着诸如“正月十六,决口东岸百步外,民工取土处有流沙涌出,方圆约数丈”、“此处河心暗流汹涌,河底探杆难定”等只言片语。
黄秉烛!杜延霖眼底寒光微闪。
“好!黄书吏,此事办得甚为妥帖用心!”
杜延霖脸上瞬间绽开一个异常明显的“惊喜”笑容,声音也陡然拔高了几度,满含毫不掩饰的赞许,甚至主动从圈椅上站起身,伸出有力的手掌,极其罕见地在黄秉烛肩头重重拍了两下!
这突如其来的热情与肢体接触,让黄秉烛浑身猛地一个激灵,随即脸上立刻绽放出受宠若惊的灿烂笑容,腰弯得几乎要折断:
“不敢当!折煞卑职了!能稍解杜水曹之忧,实乃卑职之福分!”
旁边的孙振遇和吴庸二人眼中掠过一丝不以为然,但表情转换却是纯熟无比,脸上纷纷堆起亲热的笑容,连声附和:
“黄书吏向来勤勉用心,办事妥帖!”“正是正是,杜水曹慧眼识珠啊!”
杜延霖仿若未觉,自顾自拿起那卷图纸和记录本,极其认真地细细翻阅起来。
须臾,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盯住黄秉烛,神情变得郑重其事:
“黄书吏!你今日提供的这些文书图籍,对本官洞察河南河堤现状、厘清要务大有裨益!河南河工,千头万绪,时不我待。本官观你心思缜密,笔录详实,又曾亲身踏勘过震后险地……”
他话语稍顿,目光如电般掠过在场所有大小官吏的脸,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量:
“本官决定!在奉旨动身前往河南督工之前,务必先行厘定出一份详尽的河南河段河防现状汇编、以及初步的修缮方略构想!这筹备梳理之职,至关紧要,便由你黄书吏来全权牵头负责!孙主事!吴佐郎!”他点名道:
“你二人务必尽心竭力,鼎力配合黄书吏!即刻督办,将工部架阁库内、但凡涉及河南河工、尤其是河南河段的所有相关卷宗图籍一一无论新旧远近,无论残缺完整一一尽数清查调出!不得分毫延误,悉数交由黄书吏汇总梳理!人手若有不足,司内诸人乃至外借书吏,尽由尔等调遣!”
“由我汇总?!”黄秉烛闻言,眼瞳深处瞬间爆射出难以遏制的狂喜光芒,但这光芒立刻被他强行按下,脸上迅速转换成一副惶恐又跃跃欲试的表情:
“这……杜水曹如此重任交付卑职……卑职……卑职才疏学浅,唯恐……唯恐有负重托啊!”“诶!”
杜延霖大手一挥,力道十足地打断他的推辞之词,语气饱含鼓舞期许:
“本官行事,向来唯才是举!用人不疑!你既有此心,又具此才,本官便信你能当此任!尽管放手去做便是!只要你能尽心将此差事办得周全妥帖,助本官厘清利害轻重,莫定开工章程根基,待此番河南治黄大功告成之日·……”
杜延霖话语略作停顿,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但这压低的声音却无比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个人的耳中,如同巨石砸落冰湖:
….……本官必力保荐举于朝廷,为你……谋一个正经的出身!”
“正经出身”四字,如同惊雷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