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朱元璋懵,老四千古一帝?> 第58章 朱元璋评于谦:宁负君王,不负天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章 朱元璋评于谦:宁负君王,不负天下?(1 / 2)

奉天殿外。

月明星稀。

远远传来朱元璋的暴怒声,惹得军士心惊肉跳。

这几日,大量官员银铛入狱,连权侵朝野的宰相胡惟庸都未能幸免。

洪武皇帝杀人的刀已经提了起来,整个金陵可谓风声鹤唳。

马皇后跨过门槛,来到了宽敞的大殿里。

见父子二人还没吃饭,马皇后雍容尊贵的脸颊闪过一丝忧患。

“重八。”

“何事让你这般恼怒?”

说着,马皇后捡起地上的《明史》,将裂开的书页拼好,这可是了解大明未来的宝贝。

面对马皇后的温柔,朱元璋气劲未消,拉着前者一同坐在台阶上。

“妹子,你自己看看老四后代多出息…”

“这孽障!葬送大明几代人努力不说!”

“瓦剌入侵,他竟还帮外敌叩关,让咱大明守军打开自家城门。”

“我大明皇帝的脸面,都让他一人丢尽了!”

什么?

朱祁镇被俘虏还做出这等蠢事?

他!可是皇帝啊!

帝王的尊严何在?

朱标算是明白朱元璋为何如此生气。

一时间连他都心火直冒,憋得难受。

“这…”马皇后不紧不慢接过《明史》看了起来,见真有这般记载,她脸色也变得有些难看。后世会出现不肖子孙,马皇后能理解,可这朱祁镇未免太过不堪。

望着朱元璋此刻暴怒的模样,马皇后不禁庆幸朱棣此时没在金陵,否则这顿打绝跑不了。

“好了,重八,为他这样的不肖子孙置气不值当,你们父子还是好好琢磨大明的未来。”

马皇后将史书递了过去,“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孰轻孰重,你这洪武皇帝应该比我这妇道人家清楚。”唉

朱元璋叹息接过史书,又气又愤,继续坐在台阶上看了起来。

这两父子似有默契般,面对饭菜毫无兴趣,只吃了一些糕点,心思全扑在史书上。

仅仅不过几朝而已,大明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

要知道这还没到天灾彻底爆发啊,那时候,大明岂非真到了灭顶之灾?!

见二人这般聚精会神,马皇后摇了摇头,只得将饭菜装回食盒里面。

她心里清楚,今天注定是不眠之夜,故而没有劝父子二人去休息。

从土木堡兵败…

到瓦剌围困京城,北京保卫战…

再到英宗复辟…

于谦身死…

朱元璋越看越头疼,眉头挤出了“川”字。

“于谦此人虽有大才与傲骨,也有大功于大明。”

“但为人偏偏如此迂腐直拗,唉一一,实在是可惜。”

朱标闻言眉宇低垂,心头也不禁叹了一口气,于这样的臣子除了敬佩,更多的是惋惜。

他虽熟读儒家经典,可更深知,江山社稷之重,非在大臣,而在君王。

于谦非忠君之臣,若遇贤君,当可无恙。

景泰姑且算半个贤君,可贤君也被如此辜负,岂不闻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朱元璋更直接,开门见山道:

“标儿,咱早说过,孟子之言不可信。”

“连咱都知道帝王就是太阳,代表社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保大明的江山社稷,北平之战拥立新君咱能理解。”

“迎回朱祁镇?不阻拦夺门之变?”

朱元璋冷冷哼道:

“难道在他心里,大明皇帝是谁,君之所想,就那么无足轻重?”

“宁负君王,不负天下?”

他朱元璋,百姓出身。

若君王都能以民为重,他还用得着造反?

朱元璋对孔子的“君君臣臣”观念极为认同,认为就该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至于孟子主张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老朱认为“非臣子所宜言”,就差打上造反标签。

甚至还扬言“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意思是孟子活在洪武朝必遭严惩。

知道父皇朱元璋一向不容这般不尊君王的狂士,朱标张了张嘴,道:

“父皇,于谦到底救了大明,功在江山社稷。”

“人无完人,瑕不掩瑜,他也算是大明肱骨之臣。”

朱元璋哼了哼,没有反驳这话,他不否认于谦的功绩。

但这不代表,他像许易那样,认可于谦“无君无父”的观念。

若有能君而不忠,行事狂悖,以一已之心夺帝王之心,与君王背驰,天下哪来的安康社稷?朱元璋不禁想到许易先前的话一自己认为好的,于他人而言是毒药。

一心为天下?

将兵权收于兵部,不让皇帝胡来,难道真就造福天下了?

烛火下。

史书一页页翻过。

朱元璋目光深沉而又精练,仿佛透过史书看到了日月之下,大明社稷之变…

明宪宗朱见深,平定流民叛乱,成化犁庭…

百万流民?

距今不过短短百年,土地兼并下,我大明赋役就已经令百姓不堪其重?

孝宗朱祐樘,勤政爱民,驱除奸佞,有“弘治中兴”美誉,也算是一位不错的皇帝。

武宗朱厚照,宠信宦官,朝政混乱,建豹房享乐,自封“大将军”,应州之战…

《明武宗实录》记载:“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十万大军交战!

皇帝杀敌十六,军队就死了五十二人?

这就…大捷??

世宗朱厚熄,沉迷修道,道号“万寿帝君”。

大礼议之争…

好好好!

就是这混球把老四抬成“成祖”,真是该死!

初期革除弊政,整顿吏治,打压权臣与宦官,也算有为之君。

拿宫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