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章 铁打的营盘(1 / 2)

何项北带来的工匠团队,确实名不虚传。

他们不像寻常工匠那般懒散拖沓,而是带着一股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开工前,领头的李师傅拿着姜知夏的图纸,带着几个匠人,围着她足足问了一个时辰。

从“包厢隔断为何要用榫卯活扣,方便日后拆改”,到“后厨排烟管道的角度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再到“净房的下水坡度要如何设计才能不积水、不返味”,他们问得极其细致,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确认。

姜知夏的回答,更是让他们心惊。

这个看似柔弱的少女,嘴里时不时冒出的“承重墙”、“空气动力学”、“微生物防治”等闻所未闻的词汇,以及对各种工艺细节的精通,让他们这些干了一辈子活计的老匠人,都自愧不如。

他们看姜知夏的眼神,很快就从最初的审视,变成了发自内心的敬佩。

施工正式开始,整个同福楼就像一个被精准运转的战争机器。李师傅他们严格按照图纸施工,进度一日千里。而何项北,则像个沉默的监工,每日只是往工地的角落一站,那八个被姜知夏雇佣的村民壮汉,便自发地分列四周,负责起了外围的警戒和杂务。

开了一个好头,姜知夏则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对她那支“草台班子”的改造上。

“从今天起,你们每个人,都要忘掉自己以前是干什么的。你们现在都是同福楼的人!”

清晨的阳光下,姜知夏站在新招募的五个员工面前,声音清冽,掷地有声。

这五个人,分别是账房王婶,跑堂领班赵小虎,还有三个从村民里选出来的老实勤快的妇人,负责后厨的杂活。他们穿着自家的旧衣裳,拘谨地站成一排,看着姜知夏,眼神里既有期待,也有些许不安。

“我知道,大家以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没干过伺候人的活。但没关系,不会,我可以教。”

姜知夏开始了她的第一堂课——仪态。

“做咱们这行,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腰杆挺直,肩膀打开,手要放在身前,不能背在后面,更不能揣在袖子里!”她亲自做着示范。

村民们学得歪七扭八,不是忘了挺腰,就是忘了收手,引来一阵哄笑。

“笑什么!”姜知夏的脸瞬间沉了下来,“你们觉得这很好笑吗?你们代表的,是咱们同福楼的脸面!你们站得歪歪扭扭,客人一进门,就觉得咱们是个没规矩的野鸡铺子,谁还愿意花钱吃饭?”

她的声音不大,却像一根针,扎得所有人脸上的笑容都僵住了。

赵小虎嘟囔了一句:“不就是个跑堂的嘛,哪来那么多讲究……”

他话音未落,只觉得一股冰冷的视线落在了自己身上。他下意识地一抬头,正对上不远处何项北那双毫无波澜的眸子。那眼神,就像冬日里的寒潭,看得他激灵灵打了个冷战,后面的话硬生生吞了回去。

姜知夏没有理会这些小动作,她继续道:“第二课,学说话。”

她看向赵小虎:“小虎,客人进门,你怎么说?”

赵小虎挠挠头:“客官,里边请?吃饭还是住店?”

“错!”姜知夏断然否定,“要说——‘客官里边请!欢迎光临同福楼!’声音要洪亮,脸上要带笑!”

“对,就是笑!”姜知夏的语气不容置疑,“从今天起,每天早上对着水缸练笑,直到你们能露出八颗牙,笑得比那太阳花还灿烂为止!”

“客人落座,要主动奉上热茶,问‘客官,今天想吃点什么?小店新上了几道特色菜,您要不要尝尝?’,而不是等着客人喊你!”

“客人吃完,要说‘客官您慢走,欢迎下次光临!’,而不是闷头收盘子!”

“记住,我们卖的不仅仅是饭菜,更是舒心!是体面!是让那些花了钱的客人,觉得这钱花得值!花得高兴!”

一套套超越时代的服务理念,从姜知夏口中抛出,彻底颠覆了王婶、赵小虎等人的认知。他们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当个伙计,竟然比读书还难。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们就要在院子里站姿、练笑、背诵姜知夏制定的“服务三十条”。

姜知夏对他们的要求,严格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一个笑容不够真诚,一句问候不够洪亮,一个奉茶的姿势不够标准,都会被她毫不留情地指出来,一遍遍地重来。

几天下来,连最皮实的赵小虎都叫苦不迭,私下里跟人抱怨:“这哪里是当伙计,这简直比军营里操练还苦!”

然而,抱怨归抱怨,却没有任何一个人退出。

因为,在严苛的训练之余,姜知夏给予他们的,是他们从未得到过的尊重和关怀。

她亲自设计了同福楼的“工服”——统一的青布短打,干净利落,腰间再系上一条同色的布带。当他们第一次穿上这身崭新的、不带一个补丁的衣裳时,看着彼此精神抖擞的模样,一种名为“集体荣誉感”的东西,在他们心中悄然萌发。

她规定,所有员工,每日都包三餐,而且是和她吃一样的伙食。午饭有肉,晚饭有汤,早上还有热腾腾的白面馒头和咸菜。对于这些平日里连红薯都吃不饱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她还宣布,除了固定的工钱,年底酒楼若有盈利,他们这些元老级的员工,还能额外拿到一份“年终红包”。

最让他们感动的,是姜知夏对他们家人的关心。王婶的男人身体不好,姜知夏就时常让何项北送些野味过去;赵小虎的弟弟想读书,姜知夏二话不说,就将姜知文用过的旧《三字经》和笔墨送了过去。

胡萝卜加大棒。

严苛的纪律,塑造了他们的专业;而无微不至的关怀,则彻底收买了他们的人心。

渐渐地,他们看姜知夏的眼神变了。不再仅仅是对于“东家”的敬畏,更多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近乎狂热的信赖和追随。他们开始以“同福楼人”自居,说话做事,都自觉地维护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