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风里,带着雨后的清凉。青娘把一张大大的"回程准备清单"贴在木屋外的木板墙上。清单上只有四列:事项、负责人、截止时间、状态。她知道,真正的考验,从"准备"开始。
"各位,"青娘看着围拢来的茶农们,"今天我们把回城前的每一件事,都落到人、落到时间。"
她用手指着清单,逐条讲解:
"1 首批直采的初制茶封装与标识——负责人:沈行舟、赵老;截止时间:今日申时;状态:未开始;
2 质量抽检与封样——负责人:青娘、周老;截止时间:今日午时;状态:未开始;
3 交付日志与验收单整理归档——负责人:王婶;截止时间:今日午时;状态:未开始;
4 运输车辆与路线确认——负责人:李大壮;截止时间:今日辰时;状态:未开始;
5 山路隐患排查与加固——负责人:李伯、阿牛;截止时间:今日巳时;状态:未开始;
6 风险基金账目核对与公示——负责人:周老;截止时间:今日申时;状态:未开始;
7 城里试茶会物资清单确认——负责人:青娘;截止时间:今日午时;状态:未开始;
8 留守人员排班与联系方式张贴——负责人:赵老;截止时间:今日申时;状态:未开始。"
"青娘,"赵老皱眉,"这么多事,一天能做完吗?"
"能。"青娘点头,"我们分时段、分小组。辰时到巳时,先把运输和山路搞定;巳时到午时,质量抽检;午时到午时,账目和物资清单;未时到申时,封装标识和排班。每完成一项,我们在状态栏打个勾。"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青娘把"封装与标识规范"也写在了旁边:
"1 包装材料:统一竹篮,内衬油纸,外贴统一标识;
2 标识内容:产地、海拔、采摘日期、等级、净重、责任人;
3 封样:每批次抽取500克封样,贴上封条,注明封样日期和封样人;
4 堆放:离地10厘米,通风防潮,批次分明,禁止混堆。"
"青娘,"王婶又问,"标识上的'责任人'写谁?"
"谢组长。"青娘回答,"谁组织采制的,谁对这一批的质量负责。"
"还有运输,"李大壮举手,"我昨天去看了,山脚那段路有两处塌方,我已经找人去清理了。今天辰时我再去确认一遍。"
"辛苦你了。"青娘说,"另外,我准备了'运输应急包',里面有麻绳、铁锹、雨布、创可贴和一些干粮。你带上,路上有备无患。"
她转身,从屋里取出几个帆布包,递给李大壮:"这是你的,这是给赶车师傅的,这是给跟车的。"
李大壮接过,点头:"好。"
为了确保质量万无一失,青娘和周老在验收台旁边设置了一个"临时抽检点"。抽检点上有标准样、放大镜、色卡和封样袋。
"我们今天做'二次抽检'。"青娘说,"第一次在各组,第二次在集中封装前。两次都合格,才能封样。"
她把"抽检流程"也写在了墙上:
"1 取样:每10斤抽取1斤作为样;
2 看样:形态、匀整、杂质;
3 闻香:有无异味;
4 手感:叶质弹性;
6 封样:合格后封样,注明信息。"
辰时一到,大家分头行动。李大壮带着两个人去确认运输车辆和路线;李伯和阿牛带着锄头去排查山路隐患;赵老开始整理交付日志;王婶把验收单按日期装订;周老在抽检点准备工具;沈行舟则带着几个人去准备封装材料。
青娘没有停。她先去了南坡,查看昨天封装好的几批初制茶。她用镊子拨开几片茶叶,闻了闻,又用放大镜看了看叶背的绒毛。
"这一批不错。"青娘点头,"鲜度够,无异味。"
她又去了北坡。北坡的老丛茶颜色略深,但叶质厚实。青娘满意地点头:"这就是老丛的特点。"
巳时,李伯和阿牛回来,满头大汗。
"青娘,"李伯喘着气,"山路两处塌方已经清理干净,我们还在最滑的那段路铺了些碎石。"
"好。"青娘把"山路隐患排查"打了个勾,"你们辛苦了。"
午时,质量抽检开始。青娘和周老一组,沈行舟和赵老一组,分两组对所有批次进行抽检。每一个批次,他们都按流程取样、看样、闻香、手感,然后判定。
"这一批有少量鱼叶。"青娘皱眉,"当场剔选,按实结算。"
"这一批色泽偏暗,但无异味,叶质尚可。"周老说,"判二级。"
"这一批香清、水细,芽头匀整。"沈行舟眼睛一亮,"判特级。"
青娘点头:"特级。"
抽检结束后,青娘把结果汇总,写在"质量抽检汇总表"上:
"特级:3批;一级:6批;二级:4批;不合格:1批(已剔选按实结算)。"
她把汇总表贴在墙上,又把每一批的封样袋一一编号,放进一个带锁的木匣里。
"这些封样,"青娘说,"一份留在山里,一份带到城里,作为试茶会的参照样。"
未时,周老把风险基金的账目整理好,贴在了墙上:
"各位,"周老说,"账目每月初五公示,接受大家监督。"
"好。"茶农们齐声应道。
同一时间,青娘把"城里试茶会物资清单"也整理好了:
"1 特级封样3份、一级封样3份、二级封样3份;
2 标准勺1把、标准样1套;
3 茶具1套(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4 质量标准示意图1张;
5 协议复印件10份;
6 茶路笔记1本;
7 宣传木牌1块;
8 雨布2张、麻绳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