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上了考场交卷子,也有卷面分,就算是入朝后呈奏疏写策论哪个不要用字?回家可别再懈怠了。”
苏缜闷声应了声“是”,苏宜便不再念他,而是拿了一本小说对着李哲问道:“这样加了评语的读本,是不是要比寻常书籍更贵一些?”
李哲看了那书册一眼,当即给了苏宜肯定答复。
苏宜也是刚才翻看时发现,而今最畅销的几本小说都有加注了书评的版本,形式上有些类似脂砚斋的评语。
传闻《红楼梦》留存的脂评本就是由藏书家抄录传阅,可见在现实历史当中就颇有市场,而金陵一带的经济文化建设一直处于全国遥遥领先的水平,会有人出高价买带评语的书册倒也不并稀奇。
前提是评语足够吸引购书人。
苏宜大学时为了解压做过兼职up主,主攻影视区吐槽,写书评弹幕都算是老本行。
“这个什么价格?”她道,“我想试试。”
李哲道:“这要你先把书买回去,写好批注和评语再拿来寄卖,二八分成,我只收二成,可如果没人来买就要赔付上之前买书的钱,你可想好了。”
“那没事。”而今的苏宜已经不在乎这几个小钱,“这个月最畅销的应该就是《醉清风》了吧?先给我来十本。”
抄书虽然也是文化工作,但干的是体力活,点评写字不多,却更多的是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效率应该能够翻倍。
回到姨母家中后,苏宜将今日得来的两贯钱都拿给苏缜,让他带回家去给母亲还债,苏缜抄着手执意不肯:“娘听说你在外抄书赚钱,心疼得不行,就连祖母都说,以前大户人家小姐只有被罚时才会抄书抄经,着实可怜,让我一定把钱给你。”
他想了想,又补上一句,道:“就算你现在手里宽裕,不要家里给的钱,我也不可能拿你的钱。”
正在两人拉扯之间,李哲又找到钟家来,说是还有要事要找苏宜商议。
这才刚刚分别不足一个时辰,苏宜也想不出李老板这会儿能有什么大事要说,但还是将他请了进来,态度极好的询问他有何要事。
李哲激动地搓搓手,压低声音道:“书肆来了个大单,就在方才!”
“什么大单?”
“鸿阳缎庄的秦老板看了你的字之后,说跟他亡妻字迹有七分像,想请你写两幅字摆家里绣屏风上,按字记价,每个字纹银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