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了信众们用指甲掐出的祈愿痕,这些痕迹深浅不一,有的清晰可见,有的则已经模糊不清,仿佛是一种神秘的摩斯密码,默默地诉说着信徒们的虔诚和心愿。
当我走到山门时,一位老僧微笑着给王东递来三支清香,那动作轻柔而庄重,宛如传递着一份神圣的祝福。他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先别急着拜佛,听听雨再进。”
主殿“九龙观音殿”,其名源于殿顶那令人惊叹的九龙藻井。藻井之上,九条金龙栩栩如生,犹如腾飞的巨龙,盘旋拱卫着明镜,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神圣的殿堂。
传说中,在雨天之时,这九条金龙会显现出神奇的景象。当雨水滴落在龙身上时,龙身会折射出流动的光斑,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一般,美不胜收。这奇妙的景象,让人不禁为之倾倒,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我仰头凝视着这精美的藻井,脖颈渐渐发酸,但仍舍不得移开目光。突然间,一滴清凉的水珠如晶莹的泪珠般落在我的脸上,我这才回过神来。原来是大殿檐角的“雨链”,这是古人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
雨链如同一条银色的珠帘,从屋檐上垂下,巧妙地将积水引导至地面的石雕蟾蜍口中。每一滴雨水都像是被精心安排过一般,准确无误地落入蟾蜍的口中,形成了一道独特而美妙的景观。
水滴落下的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天籁之音。这声音在空旷的殿前回荡,仿佛是一场大自然与古建筑之间的奇妙对话。雨链和蟾蜍的配合,既保证了建筑的排水功能,又增添了一份艺术美感,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匠心独运。
殿内供奉的毗卢观音像更是令人惊叹。这尊明代遗存的佛像面容奇特,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观音的面庞丰满,脸颊圆润,细眉如柳,双眼微闭,似笑非笑,唇含浅笑,仿佛能够洞悉世间万物的奥秘。她的衣纹如被海风吹拂般扬起,飘逸灵动,仿佛在翩翩起舞,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与殿外现代重塑的南海观音像相比,这尊明代遗存的毗卢观音像更显灵动。她宛如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静静地端坐在莲花座上,散发着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息。
“上个世纪佛像被人推倒了,”守殿的居士低声说道,声音中透着一丝惋惜,“有人连夜把佛头埋在后山茶园,宛如藏匿一件稀世珍宝。直到十年前,人们才把佛头挖出来,重新修复这尊佛像。”
绕过主殿,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扇月洞门,它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是一道通往神秘世界的入口。门楣上方,题有“止息”二字,这两个字犹如一道神秘的符咒,散发着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魅力。
轻轻推开月洞门,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顿觉心旷神怡。门内竟是一个小巧玲珑的日式枯山水庭院,布局精巧,设计独特。庭院中央,白沙如浪,波涛汹涌,仿佛是一片无垠的海洋。而在这片沙海中,三块黄杨木宛如三座孤岛,屹立其中,它们形态各异,却都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
这三块黄杨木,不仅是庭院中的点缀,更象征着“观音三渡”的深意。据说,在光绪年间,有一位日本僧人能登来到此地修行。他将自己对佛法的领悟融入到这个庭院的设计之中,创造出了这方充满异国禅意的空间。
站在庭院中,凝视着那片白砂和三座黄杨木,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静止和心灵的宁静。这里没有喧嚣和纷扰,只有一片静谧和安宁。这方小小的庭院,就像是一股清泉,润泽着人们的心灵,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东侧的“库房院”。这里本是不对外开放的禁地,但由于我帮忙拾起了被风吹落的僧袍,管库的老僧竟破例让我匆匆一瞥。
王东走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代的黑陶香炉和民国的锡制供盘,它们静静地摆放在角落里,散发着岁月的气息。然而,最让他们震撼的还是那一整面墙的“罗汉砖”。每一块砖上都阳刻着一位罗汉,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仿佛这些罗汉正透过砖石凝视着我。
王东看着眼前这些古朴的罗汉砖,心中的好奇心愈发强烈起来。他忍不住开口向老僧询问这些砖的来历。
老僧微微一笑,缓缓说道:“这些罗汉砖啊,其实是当年烧制大殿用砖时的余料。当时,工人们觉得这些砖有些瑕疵,便将它们弃置在了一旁,无人问津。”
王东听后,不禁感叹道:“没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砖头,竟然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老僧点了点头,接着说:“是啊,时光流转,这些被遗忘的砖头却在不经意间组成了这面独特的‘罗汉墙’。”
王东静静地站在那里,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紧紧地落在那面墙上。岁月的痕迹如同细密的蛛丝,在砖面上交织成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他不禁感叹,时间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即使是坚硬的砖石,也无法逃脱它的侵蚀。
王东心想,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他原本只是随意地观察着这面墙,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岁月留下的印记。这种意外的发现,就像是生活中的小惊喜,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
离开库房院后,王东与同伴们一同漫步在寺庙的庭院中。庭院里的空气清新宜人,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他们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欣赏着周围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