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忙点头应道:“好的!多谢师叔了!”
王大东微微一笑,随即又继续讲了起来。
第六部《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
作者黄石公,宛如夜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在秦汉时期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无尽的光芒。他的存在就像是一个谜团,让人对他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黄石公,这位神秘的隐士,又被人们尊称为圯上老人、下邳神人。他的名号在当时的社会中广为流传,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而在道教的神谱中,黄石公更是被奉为神明,受到无数信徒的朝拜和供奉。
有一天,年轻的张良路过下邳,偶然间遇到了黄石公。黄石公见张良气宇轩昂,便有意考验他。于是,他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小子,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张良虽然心中有些不悦,但还是照做了。黄石公接着又让张良给他穿上鞋子,张良也没有丝毫犹豫。
经过这两次考验,黄石公对张良的品德和耐心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决定再给张良一次机会。几天后,黄石公再次与张良相遇,他告诉张良,五天后的清晨,在桥上等他。然而,当张良按时到达桥上时,却发现黄石公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黄石公责备张良来得太迟,让他再过五天再来。
就这样,张良经历了三次考验,终于得到了黄石公的认可。临别时,黄石公将一本珍贵的《素书》授予张良,并对他说:“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说完,黄石公便飘然而去,消失在了张良的视线之中。
张良得到《素书》后,如获至宝。他日夜研读,将其中的兵法谋略融会贯通。后来,张良凭借着黄石公所传授的兵书,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取了天下,成为了一代名相。
十三年转瞬即逝,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而过。然而,张良始终没有忘记当年与黄石公的约定。他坚信那块黄石一定隐藏在济北谷城的某个角落,等待着他去发现。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张良来到了济北谷城。他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仔细观察着周围的一草一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经过长时间的寻觅,张良终于在城墙上发现了一块与他记忆中相似的黄石。
他激动地走上前去,仔细端详着这块黄石。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已经等待了他十三年之久。张良小心翼翼地将黄石捧在手中,感受着它的重量和质地。这块黄石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但依然保持着温润的光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张良对这块黄石充满了敬畏之情,他决定将其视为神物,供奉起来。回到家中,他专门为黄石建造了一座精美的神龛,将黄石放置其中,并每日焚香祷告,以表达对黄石公的感激之情。
关于这本书的成书时间,一般认为它不早于西汉中期。这本书实际上是后人在汲取先秦卓越军事思想之精华的基础上,总结秦汉初政治统治与治军用兵之经验,假借前人之名编纂而成的。
全书分为上略、中略、下略三个部分,洋洋洒洒共三千八百余字。它堪称我国古代第一部专注于战略的鸿篇巨制,尤其着重阐述政略。书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军事策略和战术思想,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这本书中,作者着重强调了民本和兵本思想,这就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治国理政指明了方向。书中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基,而军队则是国家的支柱,两者缺一不可。只有重视人民的力量,收揽人心,才能稳固国家的统治。
书中明确指出:“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这一观点强调了英雄和庶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英雄就如同大厦的栋梁,支撑着国家的发展;而庶民则是大厦的基石,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因此,无论是英雄还是庶民,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在具体的治国方略上,书中倡导刚柔并济、强弱相济,巧妙施为。这恰似一场美轮美奂的交响乐演奏,各种乐器彼此呼应,和谐共鸣,方能奏响华美的乐章。同理,在治理国家时,亦需依据不同的情形,灵活运用各种方略,方可达成至臻之效。
此外,书中着重强调了战略战术的灵动性。作者觉得,战略战术应随敌情的变幻而持续调整,仿若变色龙一般,能够迅速适应周遭的环境。唯有如此,方能在战争中斩获胜利。
最后,书中还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军事战略准则。其中,对战略要地的占据和掌控尤为关键,这宛如一把锋利的宝剑,直刺敌人的心脏,令其丧失战略优势。
总体而言,这本书侧重于阐述政略,作者不吝笔墨地论述君主与将帅、君主与群臣之间的关联。这些论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封建大一统兵学的独特魅力,为后人探究古代政治和军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