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迫不及待地跑过去,俯身畅饮。
正当他们解渴之际,突然,一对老蛇从草丛中缓缓爬出。这对老蛇通体金黄,鳞片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
夫妇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吓了一跳,但老蛇并没有对他们构成威胁。相反,它们似乎对这对夫妇充满了好奇。
老人壮着胆子,与老蛇对视了一会儿,然后随口说道:“我们这对孤苦无依的老人,要是能有儿女承欢膝下,该有多好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对老蛇似乎听懂了老人的话,它们相互对视一眼,然后缓缓地游走了。
夫妇二人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继续他们的劳作。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回去后不久,妻子竟然怀孕了。
十个月后,妻子顺利产下了两个可爱的儿子。这两个孩子健康活泼,给这对孤寡夫妇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希望。
从此以后,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因为这个神奇的故事而声名远扬。人们口口相传着那对老蛇显灵的奇事,都说它们是善良的精灵,满足了老人的心愿。而那对夫妇对这两个儿子更是疼爱有加,视若掌上明珠。
这个故事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迅速地吹遍了方圆几百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听闻后,纷纷慕名而来,怀着虔诚的心在此许愿。而那神奇的仙水,仿佛具有某种神秘的魔力,无论天晴还是下雨,都永远不会干涸。它就像大地的生命之源,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周围的万物。
在这个小村庄里,曾经还有一棵巨大的柏香树。它高耸入云,犹如一座绿色的宝塔,屹立在天地之间,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标志性景观。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棵柏香树后来遭受了无情的破坏,它那雄伟的身姿从此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但是,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尽管柏香树遭受了重创,但它的根却依然顽强地扎根在土地里。如今,在原来的树根基础上,竟然又重新长出了两根嫩绿的新芽。这两根新芽宛如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一般,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
3禹谟镇名之缘起传说:禹谟镇旧称遇母洞,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
据传,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一位将军率领着他的军队行经如今的禹谟镇。在路过一座岩洞时,将军竟然意外地在岩洞中与他失散多年的母亲相遇了。
这位母亲双目失明,多年来一直靠着乞讨为生,生活十分艰难。当母子二人相认的那一刻,将军心中感慨万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偏远的地方,竟然能够找到自己失散已久的母亲。
为了纪念这段感人的重逢,将军决定将这个地方命名为遇母洞。随着时间的推移,遇母洞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然而,由于遇母洞的发音与禹谟相似,久而久之,人们便将遇母洞改称为禹谟,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就在这时,张城隍看了看正在仔细聆听的王小东,继续说道:“关于这位将军的身份,有人说是阿启。相传在公元 1621 年,水东地区发生了一场战乱,赵音姑和她的儿子阿启被迫流落到了廖家槽子。不幸的是,母子二人在那里失散了。赵音姑因为战火的缘故双目失明,只好居住在一个岩洞中,靠着乞讨度日,这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张城隍顿了顿,接着说:“二十年后,阿启历经磨难,终于成为了永宁的把总。后来,他又被封为云南东路的守将,可谓是光宗耀祖。在赴任的途中,阿启路过打鼓寨时,偶然得知了母亲的消息。于是,他急忙赶往廖家槽子,最终在那个岩洞中见到了失散多年的母亲。”
“阿启见到母亲后,心情异常激动。他决定将这个地方命名为‘遇母洞’,以纪念他们母子的重逢。后来,由于‘遇母洞’的谐音与‘禹谟’相近,人们便逐渐将其改称为‘禹谟’了。”张城隍说完,看了看王小东,似乎在等待他的回应。
王小东感慨地说道:“中华历史上的将军如繁星般数不胜数,其中许多人甚至连名字和事迹都未能留存下来。相比之下,阿启能够留下他的名字和传说,实在是难能可贵啊!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好人有好报吧。”
张城隍深表赞同地点了点头,回应道:“所言极是!阿启的故事确实令人感叹。不过,关于金沙的传说可不止这三个哦,接下来我再给你讲讲其他的三个传说吧。”
王小东兴致勃勃地回答道:“好的呀!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听听这些传说了。”
于是,张城隍稍稍停顿了一下,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继续讲述起金沙县其他传说来。
4大萝卜村名由来之传说:据传说,在民国时期,金沙县的安洛乡有一个名为大罗卜村的地方。这个村庄原本是一个热闹的集市,吸引了许多商人和顾客前来交易。
有一个商人,他经常在集市上做生意。有一天,他心情特别好,于是就多喝了几杯酒。结果,他喝醉了,开始胡言乱语,还和别人发生了争执,最后竟然打了起来。
集市上的人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打斗吓到了,纷纷四散逃窜。而那个喝醉的商人,在混乱中也不知道自己跑到哪里去了。等他清醒过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丢了一匹布。
因为当地的方言中,把遗失物品叫做“打落了”,所以人们就说这个商人的布是“打落了”。从那以后,大家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打落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打落布”这个名字慢慢地被人们接受并使用。不过,由于方言的发音和书写习惯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所以“打落布”这个名字也逐渐演变成了“大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