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二年。
两年多的时间里,徐闻带着一队人马,有老有少,有中年,组团微服私访,从北走到最南端,即后世的新加坡地带,再绕路走云贵高原回到京城。
这一路美食多多,美景也多多。
大家都玩得开心。
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比如,碰到坏人,他们也不会扮猪吃老虎,直接就让护卫偷偷摇人了。
当然,在有人来之前,他们就开溜了。
毕竟,还是得注意安全的。
这一路,摄影师最忙,他到哪里都得拍照留念,拍人,还得拍风景。
因为徐闻喜欢记录历史。
唐伯虎这一路,也有很大的收获。他从徐闻身上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太上皇对他很友好,差点让他受宠若惊。
走了这么一趟,对于一个画画的人来说,意义很大。想画出好东西,就得见多识广。
他们悄悄回到了小汤山行宫,终于可以休息了。
出去什么都好,就是坐车累。没有飞机,没有高铁,就是还不够方便啊。
还没坐稳,皇帝就带着他的太子,一起过来看他们了。
“父皇,你们终于回来了!”
徐闻一脸嫌弃,:“……”这家伙不会没断奶吧?
他们出去两年多,经常有通信,还会顺带寄回不少土特产。这还不够有意思?
当然,他想到谁喜欢什么东西,也会买了,分别寄出去。
哎,孩子多,就是这点不好。得一碗水端平。
在皇上的角度来看,他就是担心他们。毕竟,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家了。
也就他父皇身体好,想要出去玩。其他人都在家躺着养老了。
一家人坐着聊了聊,吃了饭,就散了,留给徐闻他们休息的时间。
接下来,徐闻去科学院逛了逛,看看现在的各项研究进展,看看自己能否帮上忙。
嗯,他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科学家们是不会在意他的太上皇身份的。看到他那么热情,只能是因为对他实力的认可。
如此,徐闻白天去科学院,傍晚带着周琳去育儿园陪着孩子们吃饭。
育儿园里孩子一直都是很多的,尤其是孙子辈的人太多了。
要不是徐闻记性好,都不能认识所有的孩子啊。
这两年,朝堂之上,也没什么大事。
老大带着首辅王守仁一起干活,他很放心。
就是之前提到的法律问题,这两年倒是一直在推进。立法工作是很重要的,不能宽松,也不能太严苛。
全世界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好在大干的治理温和,没有明显的矛盾。
毕竟,初期的剥削自然不明显。
也许再过一百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就很难说了。
到时候,也许就往太空发展了?
当然,也可以积极提升国民的福利,这个徐闻倒是可以提醒一下。
群众基础是很重要的。不能只注重有钱人。甚至反拢断法也得安排上。
有空的时候,他会多和皇上沟通一下的。
徐闻这样的退位态度就很好。
至少老大就觉得舒服。
这就是徐闻自身强大带来的自信,他根本不怕别人忽略他。
别的不说,就是他的科研能力,就足够他立足了。
……
徐闻在京城又悠闲了地待了两年,这两年里主要是陪太后周琳的,毕竟她年纪是真的大了。
一般人可不象他这样健朗。
果然是老来伴,老来伴啊。
话说这几年,虽然事情一切顺利,可徐闻有那么多孩子,还是偶尔有人出了意外的。包括儿子,女儿,甚至孙子,孙女,还有媳妇或者女婿,已经陆续有去世的了。
有些离得近,有些离得远,他都没办法亲自去看,这都是没办法的。
孩子去世,他的确会伤心,可也不会纠结太久。
现在才有这个事情发生,已经算很好了。前十几年,出去闯荡,最艰难的时候,都没有发生意外,已经让徐闻惊喜了。
他当时让他们早早成亲生娃,就是以防万一。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感受,的确是不太好受。
徐闻只能让人把那些人,做的事情,有好的成就的话,好好记录下来。不让别人忘了他们。
这些是以前他一直交待的程序,出去做了什么,要学会记录,这些记录,对于未来来说,就是历史。
还有,有些重要的地方,比如第一次登陆美洲大陆的定居点,会有专门的刻碑立碑,以作纪念。
其他地方也是,只要有意义的,都给记录下来。甚至特殊物品也要留下来,后世那么多博物馆就是做这个的。
好的坏的都记录。这也是华夏人的传统了。尤其是爱记仇,不,记录下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被谁欺负了。
好在,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大干的医学相当发达,他的大部分孩子都还是很健康的,更何况,有些也才不到25岁呢,年轻着呢。
当时老大都快成年了,他还在造人,想想都有点害臊了。
对于老大来说,那些都是他的弟弟妹妹,也是他的好帮手。
算下来,太子年纪最大,他的后代显得辈分低了不少。尤其是太子,还得管那个25岁不到的,叫皇叔。
徐闻有点得意,幸好他一直在监督,他的所有后代,都是在18岁左右就结婚生娃,算是早婚早育了。
如此,100年的话,都能有五代人了,然后就是六世同堂了。
算一下。
那就是徐闻能见到比如万历的儿子那一辈的孩子?
如果他活到120,那就能见到由字辈的?甚至慈字辈?
他们这一脉的字辈。
高瞻祁见佑。
厚载翊常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