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我每个月有一次穿越机会> 第 92章 胎穿四合院刘光福(1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92章 胎穿四合院刘光福(19)(1 / 2)

59年10月1日。

京城。

广场对面,徐闻站在规定的范围内,周围都是拿着鲜花的人,包括四合院众人,除了老太太年纪大不方便出来,其馀人都很激动地看着前面。

阅兵的队伍经过,徐闻看着他们整齐划一的步伐,还有精神的相貌,他感觉很自豪。这是人民子弟兵。

后世依然能让人信任的子弟兵。

徐闻的视力很好,他还看到了高台上的人,都是从电视里看到过的熟悉面孔,这让他多少有点激动。

来到了这个年代,徐闻也为此努力了,他已经问心无愧。

当然,他还会继续努力的。

这一天,几乎是举国同庆。

十周年啊。

二十年前的华夏,差点分崩离析了。

很多人一直在努力找各种方法。

最后是党带领人民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就象那首歌一样。

没有……,就没有……。

这是徐闻小时候,唱得最熟的一首歌,甚至到了大学时期,班级歌唱比赛,他们都还是唱这首歌。

最后庆典结束了,人们在组织引导下,有序地离开了。

这个时候的人们可能还期待明年继续。

可谁都没有想到,下一次阅兵竟然是在1984年,整整等了25年啊。

当然,有太多的原因,徐闻也不太去思考了。

这也是他今天必须亲自来看阅兵的原因。

希望下一次大阅兵,自己能有资格被邀请站上高台上观礼了。

今天,他就看到了很多的外国面孔。

都是被邀请来观礼的外国友人。

……

最近徐闻加快了研究的速度,成果层出不穷,周厂长已经开始担心,迟早会留不住人了。

徐闻还加强了对特别钢材的研究,然后发现其馀金属的冶炼也是需要改善进化的,还有华国的化学化工工业,还是相对落后的。

不然,材料不够,即使研究出来,也没法量产。

相当于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啊。

徐闻参考了顶级天才的人设,做事更大胆了。

比如,每次回学校,他都能拿出新的论文或者书籍出来,这让蔡校长忙不过来了。

甚至还是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比如材料学,冶炼(尤其是铝的冶炼),化学,数学,物理,农学,化肥,蔬菜大棚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等。

徐闻一个人是干不完所有事情的,那么就让上层组织专业人才去做。

而专业人才需要学习,之前是没有多少资料可以学习,可徐闻有啊,他资料多的是。

他就不应该畏手畏脚,又不是凭空拿出来,的确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

私下的借鉴的,算偷吗?不算。

写科研论文的,谁不借鉴一下别人的成果?

徐闻还想过要不要提前写出杂交水稻的终极答案呢,可后来他想到袁老也快开始研究了,就罢了。

最初的杂交水稻研究,难点在于找材料,而不是理论。

反正迟早能成功的,他就不插一脚了。

毕竟,徐闻不可能象袁老那样,守着稻田,拿着放大镜一株一株地去找。

甚至特殊时期,还有人去破坏试验田。

想想,这个年代的科学家,是真不容易啊。

也怪不得大家都很喜欢袁老呢。

他在功德名就以后,还是继续研究杂交水稻,一直提高产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徐闻还想到了碳纤维,因为,再过几年小日子会有个专利,随后他们会发展得很好。

必须得抢过来。

抢小日子的成果,徐闻是一点都不客气。

碳纤维这个东西,之前就已经有人研究出来了,只是技术不过关,没受重视。

徐闻在后世的时候,对这个名字熟悉,说明这个技术未来前景很好。

所以,必须重视。

只是他也没办法亲自去研究,只能把大概原理写出来,让高层去安排。

还有徐闻知道,铝的生产,接下来是很受重视的,因此他重点列了出来。

先进的铝生产技术,即使他没有研究出来,系统也有卖的。

还有对化肥的研究,甚至沼气,徐闻都有在研究。

只是,到了2010年以后,大家更重视环境保护了,然后,有机肥就受到了追捧。

所以,现在徐闻研究的同时,最好把环境保护考虑进去,把化肥和沼气,有机肥的优势劣势都列出来,自然有人会去考察。

当前,徐闻在钢铁厂,能亲自实践的,就是研究生产特钢了。

这也是他最近在厂里的工作重点。

怎么说呢?

特钢是通过添加钼、镍等合金元素并采用特殊冶炼工艺制成,具有高强度、耐腐蚀等属性。??

必须得需要不断地排列组合,有不同分量分配,得用各种不一样的工艺来试验,必须实践,出了样品,测试了才能知道结果。

说难也不算难。

就是吧,需要时间,需要材料,总之就是需要钱。

所以,徐闻拿出蔬菜大棚技术和无土栽培技术,只要有思路,组织专业人士去研究,成果也会很快的。

这两个技术,北方的老大哥应该喜欢吧?很需要吧?

到时候可以谈条件嘛。

反正关系也破裂了,可是狮子大开口嘛。

可以换一些关键技术资料或者美元。

现在的华国穷,也有一开始比较老实,又比较封闭的原因。

现在就应该研究一些日常用品,高价卖给发达国家的人们。

比如我们国人购买需要花5元的话,卖给他们最少10美元。

不要怕人家觉得贵。

人家卖给我们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