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没拦着,他还说过没什么需要保密的,因此苏王二人写的都是真实经历还有真实感受。
他们认为天机城里的很多东西,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
大佬的眼光还是很犀利的。
他们的经历还有这个评价,就让赵顼恨不得马上出发天机城了。
他完全信得过王安石和苏轼,相信他们绝对不是说假话的人。
包裹里他们寄过来的一半玉泉丸,这样苏轼就能放心给自己和弟弟请假了。
再说了,只要修炼突破先天高手,健康活到200岁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赵顼扛不住,任谁也扛不住,
外面也已经有消息传开了,毕竟,这不是秘密,徐闻没拦着。很多人慕名前往天机城,根本不打算等两年了。
身在筠州(江西高安)的苏辙也收到了哥哥的信,他也想去天机城找哥哥了。
苏辙任监筠州盐酒税,这是一个管理地方盐酒税务的低级官职。他是在1080年因为苏轼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这里的已经已在筠州生活了四年。
作为监盐酒税,他需要处理锁碎事务,曾因公务繁忙感叹“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他还修建“东轩”作为休憩之所,借以寄托超脱之志。
贬谪期间苏辙并未懈迨,持续撰述了《诗集传》《春秋集解》等经学着作,展现对儒家经典的深入思考。
按照正常发展,苏轼这次去任职,还会绕道去和弟弟相会,同年苏辙又被调任。直到1085年宋神宗赵顼驾崩,他们兄弟二人的政治生涯才迎来了转机。
徐闻喜欢苏轼,自然也喜欢这个经常“救”哥哥的苏辙了。
所以,苏轼是大气地邀请了苏辙全家,包括他的儿女亲家一起来天机城。他确定他们的人品没问题。
老苏可一点都不客气,反正他弟弟有才,又是华夏子民,完全符合徐城主的要求嘛。
苏辙也收到了半瓶的玉泉丸,这是哥哥省下来送给他的。
赵顼收到苏轼的信,然后给苏辙下发了命令,让他听哥哥的话。他猜测苏轼也给弟弟写了信,推荐了天机城。
苏辙听明白了。
赵顼想得就多了,天机城这样的行为,完全可以帮他培养人才
于是他亲自列出了一些名单,发现有些人还真离不开职位,比如,在中央,章敦、王安礼等人是推动国家政策的“能臣”。
这几个可以暂时离开职位。比如,在地方的苏辙、范纯仁等人是体恤民情的“贤臣”;在洛阳,司马光、文彦博则是秉持传统理想的“德臣”。
还不够,他又让人列出一个忠心大宋,人品端正,现在职位不那么重要的官员名单。
最后,他在自己儿子里找几个人品不错而且有才华的出来。
他要把这些名单上的人还有自己的几个儿子,包括后来的哲宗赵煦和徽宗赵佶,统统带走,出发前往天机城。
他必须去,得亲眼看看天机城,他要健康。这几年身体的不适,让他受够了。
大臣们反对?没有。
他们只是反对,为什么没带上我!
别以为他们没听说天机城的事。
没有进入名单,也不好提出跟随。以后再找机会了。
江湖上也有很多人不约而同前往天机城,突破先天高手的诱惑力太大了。
不过,他们还是知道天机城的规矩的,只要不是作奸犯科的人,才有信心前往,心虚的当然不敢去,他们还得拼命诋毁天机城。
徐闻当然知道外面的消息,赵顼带着忠臣和儿子过来,他是欢迎的。
他总是认为,天下想要安定,想要统一,带头者是非常重要的。
赵顼是个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徐闻对此表示尊重。
只是,大宋想要原地发生大的改变,真的很难,只有蛋糕做大,潜移默化地改变才行。这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让既得利益者革自己的命?
不用想就知道不可能。
大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没有发生流血事件,在当时是好事。
可从长远看,却是坏事。
只要对比后世的阿三国和华国,建国前后和建国六十年后的发展,就能体会到区别。
这也是徐闻穿越魏和尚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改变初期大的历史进程的原因。
没有那些年的抗战,洪军很难起势的。没有痛定思痛的绝地逢生,也就没有新华国的高瞻远瞩。
也或许,没有那么多年的学习,没有在那么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历练,也很难诞生那一位。或许,这也算是局势造英雄吧?
大宋现在能救,是因为世界那么大,其他地方还很落后。
因此,官家要来,徐闻当然欢迎,他们没有格局,给他格局就是了。
一张世界地图,一张航海图,一张世界资源图,一副健康的身体,谁能抵抗得了诱惑?
尤其是东边那个岛国,有个那么大的银矿。
徐闻每次穿越古代,都拿它祭旗,别怪他,只能怪这个民族的劣根性,只要发展起来,不论在哪个并行世界,他们都会选择来侵略华夏的。
怎么形容呢?这是必然的。除非华夏一直在巅峰期。
当你的邻居太富有了,积累了几千年的羡慕嫉妒恨,当自己哪一天有实力了,而邻居却没落了,忍不住去抢劫富有的邻居,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
正常,但是,谁叫徐闻的立场是站在这个邻居上呢。
就应该早就从根里把这个岛国给灭了,收为己有。所以,这个邻居也有错,在实力强大的时候,不作为的错。
越想越恨满清,也就是大部分华国人的心理。
所以,现在的女真族也得收拾。
别喊冤枉,华夏历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