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听着猴哥大闹天宫的过程,又想到了他说的那十个字,觉得挺搞感触的。
《西游记》在当时是禁书,估计就是因为那句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在古代是非常大逆不道的话。
在徐闻看来,西游记小说世界,对孩子,它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冒险童话。
对青年,它是一个关于反抗、成长与追求理想的英雄传奇。
对成年人,它是一面映照社会、人性和职场的人生镜鉴。
对思想者,它是一部充满隐喻与智慧的哲学巨着。
如今徐闻身处西游世界,旁边是孙悟空,这样的开局已经非常棒了。
不愧是1700多的幸运值。
今天听了猴哥亲自讲的故事,他既然能这么说出来,就是不介意过往了。
因此,在接下来学习认字的时候,徐闻偏向学习这其中的很多字。
比如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蟠桃,天庭,花果山,太白金星,五行山,还有天兵天将重要的将帅名字,等等。
一切都可以作为徐闻学习的素材。
徐闻学得很快,孙悟空读写一遍,他在旁边就能跟着读写一遍。
今天的学得差不多了,猴哥会在一边看着,他就在一边,继续练习写字。
越写越熟练,好在孙悟空也没觉得太奇怪,毕竟,他自己就是学得快的,他的师兄们也是这样,估计他以为大家都是这样的。
孙悟空今天说得兴起,顺便回顾了自己的光辉历史,情绪波动还挺大的,过后也静下了心来了,发现当时的自己,果然是得意忘形了。
前后对比,近四百年的压困及孤寂,让他心情一下子低落了不少。
好在,有徐闻在一边,他也就没时间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徐闻学会了好几十个字,又练习了好一会。这才停下来,开始做起了木工活,他得先做小木凳和小饭桌,以及练字沙盘做起。
怕猴哥无聊,徐闻一边和猴哥聊天,一边做木工。
聊什么呢?
当然是聊猴哥的各种见闻啊。
算下来,俺们猴哥当真是见多识广的,他一个筋斗云就上天了,速度惊人。
小时候,徐闻他们看电视的时候,还会问爸妈,“孙悟空为什么不一个筋斗云,就到西天取经了?”
爸妈愣了一下,只好勉强回答“导演不让。”
后来看了原着,徐闻才明白,为什么非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当然是因为取经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小说嘛,没有曲折怎么水文?更何况,取经的故事,多少是有点原型的,真实的取经,又不是真的神话,肯定遇到了很多困难。
现在还没有开始取经,孙悟空也是经历丰富的。
徐闻可以问的问题就多了,从吃喝玩乐上切入即可。
比如龙宫有什么好玩好吃的。
说到这里,猴哥兴致就高了,毕竟,他的一套行头和金箍棒就是从龙族那里来的。
再比如天上有什么神仙,他和谁打过架等等。
光说这些,一天是说不完的。
徐闻了解整个西游故事,知道怎么引导猴哥聊天,话题多的是。
孙悟空没扛得住一个崇拜他的小孩的敬佩和好奇的眼神。
也许,还是因为他太孤单了吧?
再说,他也不是个坐得住的猴儿。
即使安静地在一边看着徐闻做木工过,他也会觉得有趣。不至于象以前那样无聊得只能扒拉自己的毛发了。
他看着一个小孩儿认真学习,摸索做木工的过程,也的确有趣。
想当初,他作为一个天生地养的石猴,刚出生的时候,很多东西也是需要他自己去摸索的,比如喝水,比如抓鱼,再比如收小弟,还比如领悟了生死,出去寻仙等等。
犹记得,他在人间还闹出了许多的笑话。
比如他不会用筷子,不会吃面条,不会吃辣,比如凡人看到他一只猴,会大惊小怪,比如他还造船出去寻仙,最后,不负众望,他找到了真正的神仙,学会了长生不老之术。
果然是因为他顽劣,师父都不让自己说出他的名号来。
孙悟空在一边陷入了沉思。
徐闻在一边也专心做他的木工活。工具比较少,他只能慢工出细活了。
他是真的什么都会,力气也足够,最初装着有些生疏,慢慢才有了进步,这让观察他的猴哥感慨,这真是个勤奋聪明悟性高的孩子。
不知不觉,太阳又要落山了,徐闻收拾好东西,和猴哥告别后,离开了。
“大圣,我明天再来。明天见。”
“好。明天见。”
接下来,徐闻每天都是上午过来,下午离开,风雨无阻。
他会用有限的食材和调料,尽可能做好吃的给猴哥吃。
孙悟空也不和他客气。
一人一猴,相处越来越自然,越和谐。
下雨的时候,他会穿着自制蓑衣,带着吃的东西和自制的竹伞,来到五行山,给猴哥打伞挡雨。
让猴哥即使在下雨天也能好好吃东西。
徐闻本来想就地搭个棚子的,给猴哥挡风挡雨的,可被猴哥拦住了,孙悟空认为,这样做估计会被限制的,还不如一开始不做。
徐闻想到了这一点,就不坚持了。
他现在能天天过来,土地和五方揭谛没有出面阻拦,估计是觉得这不算什么。
毕竟,他一个凡人,也做不了什么事。
徐闻的到来,能让孙悟空这么老老实实,也不错。
冬天的时候,下了雪,徐闻进山不太方便了,可他依然穿着厚衣服,每天过来看猴哥,在边上烤火,给猴哥吃烤馒头,吃热乎的,还给周围扫雪,让他们的活动空间看着舒服。
徐闻现在虽然没有修炼内功,可他的身体素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