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在全城集会上宣布,将在城内置立一所全新的学院。
这所学院将创建在白洛城的角落里,它将专门负责教授诗歌、戏剧、音乐与礼仪等内容的教程。
为了和生命之池旁的学院进行区分,新学院将更名为“白洛第二学院”。
与之相对,旧学院也有了新的名字:“白洛第一学院”,将更加专注于农业、工程、数学、航海等实践技术的教授。
这个消息伴随着商队满载的货物,再次传回了文平城邦。
“什么?他们竟然专门为诗歌和戏剧创建了一所学院?”
“一个刚刚学会文本的城邦,竟然比我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
“我就说,我们的诗歌是有意义的!”
许多原本还在尤豫的文平学者彻底坐不住了。
在他们眼中,白洛城邦不再是一个需要被教化的蛮荒之地,而是一个尊重知识、渴求文化,能够让他们实现最高理想的宝地。
新一轮的人才迁徙开始了。
这一次不仅有年轻的学者,更有在文平城邦享有盛誉的诗人和剧作家。他们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了第二学院的建设与教程之中。
与此同时,火交给商的任务,也在顺利推进。
在双方匹配第二年的夏天,一条稳定的商路终于在两个城邦之间正式创建起来。
白洛城邦坚固耐用的陶器、高产的谷物以及来自远航的稀有珍珠,在文平城邦大受欢迎。
文平城邦却除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必须品外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货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城邦的钱币和人才一点点流走。
文平城邦的君主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知识也可以是一种贸易。”
商将这一消息带回了白洛城邦。
“文平城说,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各领域的教师,从基础的读写算术到高深的哲学星象应有尽有。”
“他们要什么?”
“他们要我们提供足以让所有文平人衣食无忧的粮食、布匹和日用陶器。”
重视知识是好事,但太重视知识就会是现在的文平城邦这样,学士的地位太高,没有人愿意作这些基础的脏活累活,只要饿不死自己就行,缺乏斗志。
火略微思索:“可以,成交。”
这场交易表面上对白洛城是亏的,为了几十个学士就要多负担对方数百人的日常生活所需。
但粮食和陶器是白洛城邦最不缺的东西,一时的劳动可以换来更高的人口教育水平,长远的角度来看是赚的。
文平城邦的学者们在白洛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第一学院的工匠们在文平学者的理论指导下,开始尝试建造更为复杂的多层建筑和水利设施。
随着第一学院收集的典籍石板日益增多,原有的存放室早已不堪重负。
建造一座更大、更坚固的藏书阁迫在眉睫。
负责此事的是一位来自文平名叫公输的建筑学士。他带来了一份三层高的木石结构建筑图纸。
“学士先生,我们白洛的房子都是一层。木头柱子,怎么可能撑得起三层砖块的重量?”
“是啊,我们之前尝试过两层的房子,已经很危险了,三层根本不可能吧!”
公输用小木条和黏土制作了一个精巧的建筑模型。耐心地向工匠们解释着各种建筑原理原理。
“绝大部分的重量不是由墙壁承担,而是通过这些主干层层向下,最终传递到我们深埋于地下的坚实石质地基上。”
“我看过白洛城的所有房子,至今为止都是一层的平房,你们有没有想过,等以后人再多一点,大家都住这种一层的房子,要多大的地方才能住下?”
“到时候你去工作的地方要走好远,去吃饭的地方又要走好远,找到自己的家还要走好远,这些地方又因为面积的原因不会特别大。”
“如果我们可以制造出2层的房子,那我们就可以节省出一半的面积。”
“如果我们可以制造出3层的房子,我们就可以节省出6成到7成的土地。”
白洛的建筑工匠们没反对。
他们对多层的建筑依然有疑问,但公输给他们呈现出的多层建筑优点让他们极其心动。
“那就试试?”
“什么叫试试,不行我们也得想办法行。”
“想想到时候我们一家都有自己的大房间,我就已经有动力了。”
在工匠们研究3层建筑的时候,还有一群工匠在研究别的东西。
他们看上了湖泊外的小河。
因为几次地形更改的原因,现在的湖泊和南面的大河之间有了连通,一条小河沟通了两片水系。
在每个家庭的院落里,磨制谷物是最耗费时间的劳作之一。
不会纺织的女人们会将晒干的麦子或黍米放入石磨中,推着沉重的磨盘一圈又一圈日复一日。
这项工作单调枯燥,占据了大量的人力。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工匠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淅,能否借助水的力量,来推动那沉重的磨盘?
来自于文平城的水利专家给白洛工匠们画出了一份草图。
图纸上是一个巨大的木轮,一半浸在水中,水流冲击着轮子上的木板使其转动。
而在轮子的中轴另一端通过一套齿轮结构,连接着一个巨大的石磨。
“在我们文平城,这个叫水车。”
“理论上,只要水流不息它便能昼夜不息地为我们磨制面粉。”
“理论上?”
文平学士脸色暗了一暗:“实不相瞒,这份设计图我早就设计出来了,但一直没有机会建设,因此只是理论上。”
没实践过没问题,白洛工匠们最喜欢的就是实践。
工匠们用简单的材料很快做了一架水车出来,在河边尝试的时候迅速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