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种田:从原始部落开始文明> 第121章 再见,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1章 再见,火(1 / 2)

【正在进行下一次匹配……】

【匹配成功:天父城邦】

【大预言家效果:已获取天父城邦类型:宗教城邦】

【大预言家效果:已获取天父城邦方位:东面平原】

是白洛最不感兴趣的宗教城邦。

他一直都对这些满口“主啊”“父啊”的家伙提不起半点兴趣。

好不容易才把文明的整体风气引向了求真务实的唯物主义道路,他可不想自己的小人们每天不想着种田搞基建,反而跑去祷告,把脑子搞得奇奇怪怪的。

所以这次,他罕见地选择了消极干预。

虽然这游戏里确实有神,他自己就是自己文明里唯一的神,但这不代表他愿意自己的小人满脑子都塞满对神的狂热崇拜。

他是神,不是保姆。

给文明指定一下大方向,偶尔在关键节点上微操一下,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路,这才是神明该做的事。

事无巨细地管理一切,那不叫神,那叫保姆。

……

议事厅内,气氛一如既往地高效务实。

大祭司星将一块新刻画的木牌放在了沙盘的东面,上面用简笔画描绘着一个高举双臂的人形符号。

“我们的神带来了新城邦的消息。”

“宗教城邦?”一名负责军事的将领皱起了眉头:“我们好象没有遇到过这种城邦。他们……好战吗?”

“怎么样,要去接触一下吗?看看能不能贸易?”

“暂时不了吧?”

一位中年人指着沙盘上已经密密麻麻的标记:“我们现在的事情还有很多等待解决,实在没那么多精力去应付一个形态可能完全不同的邻居。”

他的话立刻得到了众人的附和。

“南工城正在进行二期扩建,更多的冶炼高炉需要人手。”

“新大陆的探索队刚刚传回消息,他们在内陆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山脉,可能蕴藏着新的矿产,需要组织更大规模的勘探。”

“商岛航线日益繁忙,附近的群岛又有了新的航路。”

“北境要塞周边的土地开垦也到了关键时期,到时候需要迁徙一批民众过去。”

“那就保持警戒吧,”

火最后拍板决定:“命令东部边境的巡逻队加密巡逻频次,创建几个固定的了望哨,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

“我们先处理好内部的事情。”

会议结束,众人纷纷离去,议事厅里只剩下火一个人。

他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不只是精神上的,更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力不从心。

他当上酋长已经14年。

14年,足够他从那个在篝火旁意气风发的17岁少年,变成如今这个需要扶着桌子才能缓缓站起的31岁老人。

长久以来的高负荷工作和殚精竭虑,让他已经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他的记忆力开始衰退,有时候盯着沙盘,脑子里会突然一片空白。

曾经他能熬上几天几夜处理各种事务,现在只要忙到深夜,第二天就会头痛欲裂。

他想,是时候休息一下了。

他丝毫不留恋这个代表着最高权力的位置,只是偶尔,在安静的午后,会有点想念那些已经离开的老朋友。

想念那些在最初的岁月里,一同披荆斩棘的伙伴。

他们一个个都走了,现在,或许快轮到他了。

火的决定很快被执行下去。

在白洛城邦的东部边境,一座座由条石和硬木搭建的哨塔沿着边境线拔地而起,每座哨塔都配备了精良的弓箭手和信号兵。

他们就象一颗颗钉子,将白洛城邦的实际控制区牢牢地钉在了这片土地上,同时也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预警网络,监视着来自东方平原的一切异动。

然而,天父城邦似乎和白洛一样,对向外扩张并没有太大兴趣。

哨兵们回报的消息大多是“对方也在边境创建营地”“看到对方的传教士在活动”,但从未有过任何实质性的军事挑衅。

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就这样隔着一片缓冲地带,心照不宣地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和平。

外部的谨慎并未影响到白洛城邦内部的蓬勃发展。

南工城正在成为整个城邦的工业心脏。

巨大的水车带动着锻造锤日夜轰鸣,冶炼炉的烟囱里冒出的滚滚浓烟,在一些诗人眼中或许是污染,但在城邦的管理者看来,那是力量和繁荣的像征。

这里生产出的铁制工具、武器和各种金属零件,通过发达的交通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主城、港口、北境和新大陆。

新大陆的探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支由远亲自带领的探险队穿越了内陆山脉,在山脉的另一侧发现了一片广袤的盆地。

这里的气候比沿海地区更温暖,更稳定,也更适合居住和生活。

……

一个普通的秋日午后。

火在自己的房间里,安详地停止了呼吸。

他走的时候很平静,脸上甚至带着一丝微笑。

窗外是金色的麦浪和孩子们在学院里的嬉笑声。

他为之奋斗了一切,问心无愧。

酋长火逝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白洛境内。

人们自发地走出家门,聚集在中央广场,默默地为这位带领他们走向辉煌的领袖哀悼。

工坊停下了轰鸣,商船降下了半帆,连学院里也停止了授课,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向他们讲述着这位伟大先驱的故事。

白洛城邦为火举行了有史以来最盛大的祭奠仪式。

他的遗体被安放在一辆由六匹最健壮的马拉着的灵车上,缓缓穿过他亲手规划和建设的城市主干道。

道路两旁站满了前来送行的民众,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呀呀学语的孩童,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伤与敬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