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三江奔流> 第82章 第一次“忆苦思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2章 第一次“忆苦思甜”(2 / 2)

怨,就是孬种!”他的话语立刻得到了周围几个人的响应。一种被革命激情重新点燃的斗志,在他们中间燃烧起来。

然而,另一部分人,虽然也强迫自己吃下了“忆苦饭”,但脸上更多的是一种迷茫和压抑。他们理解历史的苦难,也敬佩老红军的奉献,但将这种极端艰苦的过去与眼前建设现代工业的使命进行简单类比,让他们感到一种逻辑上的困惑和情感上的压抑。尤其是几个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较好的青年,眼神中透露出的是不知所措和隐隐的抗拒。这种自上而下的、带有强制性的思想灌输,让他们感到不适。

林卫东慢慢地吃着那难以下咽的窝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完全理解基地组织这次大会的用意,也发自内心地敬佩那位老红军。那些苦难的历史不容忘记,那种精神也值得学习。

但是,他隐隐觉得,仅仅依靠“对比苦难”来激发斗志,似乎还不够。老红军们的目标是明确的、崇高的——为了新中国。而他们来到这里,建设三线,具体的目标是什么?除了保密的代号,他们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其深远意义究竟了解多少?

“忆苦”可以让人知足,可以暂时压制抱怨,但能否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工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科学的探索、技术的攻坚、智慧的迸发。这种动力,应该来源于对事业本身价值的深刻认同,而不仅仅是因为“别人吃过更大的苦”。

他看到身边同学们不同的反应,看到刘代表脸上那种“药到病除”的满意表情,也看到徐工等老专家沉默外表下那一丝复杂的眼神。

大会在刘代表再次强调纪律和奉献的总结中结束。人群沉默地散去。

那种弥漫表面的抱怨声确实消失了,但一种更深沉的、难以言说的思绪,却在许多人心中滋生。革命激情与现实困境,历史苦难与当代使命,集体要求与个人思考,这些复杂的纠葛,远不是一场“忆苦思甜”大会就能完全理顺的。

林卫东抬起头,望着被群山切割得支离破碎的灰色天空。他知道,他需要找到一种更深层、更持久、属于他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在这片艰苦的山沟里扎下根,并为之奋斗。

而这种动力,或许需要他自己,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寂静的深夜里,对着浩瀚的星空,去探寻,去确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