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三江奔流> 第112章 南方的"快钱"与泡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2章 南方的"快钱"与泡沫(1 / 2)

带着从家中带出的憋闷和一股急于证明自己的狠劲,林向洋回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喧嚣与活力,像一剂强心针,瞬间冲淡了离家的阴郁。在这里,没人关心你的理念是否"过时",也没人在意你身上是否有"铜臭",人们只认一个硬道理——搞到钱,你就是爷。

也许是命运的巧妙安排,也许是深圳太小,林向洋回来后不久,竟在罗湖口岸附近的一家茶餐厅里,偶遇了许久不见的"眼镜"张。与当初在绿皮火车上相比,"眼镜"张的派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他穿着一身皱巴巴但牌子不错的西装,腋下夹着一个真皮公文包,手腕上晃着一块明晃晃的金表,只是那眼镜片后的眼神,依旧闪烁着精明的、甚至有些油滑的光。

"林老弟!哎呀呀,真是你啊!眼镜"张热情地拉住他,仿佛遇到了故交,"听说你回老家了?怎么样,家里都好吧?"

林向洋含糊地应了一声,不想多谈家里的糟心事。

"眼镜"张打量着他,啧啧道:"看你这气色,在深圳混得不错嘛!不过,老弟,还在倒腾那些手套、计算器?那都是小打小闹,赚点辛苦钱!现在要玩,就得玩大的!"

"大的?"林向洋心中一动。

"走,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哥带你去个好地方!眼镜"张不由分说,拉着林向洋上了一辆出租车,直奔当时深圳最高档的酒店之一——香蜜湖度假村。

在酒店咖啡厅柔和的灯光和悠扬的钢琴声中,"眼镜"张压低声音,如同传授武林秘籍般,向林向洋揭示了一个在他看来遍地黄金的新世界——电子元器件进出口,特别是集成电路(ic)。

"老弟,知道现在什么最火吗?彩电!冰箱!录音机!所有这些,里面都要用到一个东西,叫集成电路,也叫芯片!国内缺啊,太缺了!造不出来,或者造出来的不行,就得靠进口!眼镜"张挥舞着手,"这里头的利润,比你倒腾一百箱手套都高!"

他详细解释了其中的门道:利用价格双轨制,搞到计划内的外汇额度或者批文,以较低的国家汇率拿到外汇,然后通过香港的贸易公司(很多是港商开办的)进口紧俏的芯片,再以远远高于官方定价的市场价格在国内销售。这一进一出,利用汇率差和价格差,利润往往是翻着跟头往上走。

"这里头关键有两点!眼镜"张伸出两根手指,"第一,要有渠道,能搞到便宜的外汇或者批文;第二,要认识靠谱的港商,能把货顺顺利利弄进来,还能找到下家快速出手。这两点,哥都有门路!"

他神秘兮兮地告诉林向洋,他认识一位香港来的刘老板,背景深厚,路子很野,专门做这类生意。"刘老板就喜欢跟有冲劲、脑子活的年轻人合作。我看你就行!怎么样,有没有兴趣跟哥一起去见见刘老板?"

林向洋的心脏"砰砰"直跳。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一个能让他真正"起飞"的跳板。父亲那句"铜臭"的指责还在耳边,但这反而更刺激了他想要攫取巨大财富的欲望。他要证明,他走的这条路,不仅能赚钱,还能赚大钱!

几天后,在"眼镜"张的引荐下,林向洋在一家豪华酒店的包房里,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港商刘老板。刘老板约莫五十岁年纪,身材微胖,梳着油光水滑的大背头,穿着考究的休闲装,手上戴着一只硕大的玉戒指,言谈举止间带着一种见过世面的从容和生意人特有的精明。他普通话不算标准,夹杂着粤语和英语单词。

他仔细打量了林向洋几眼,问了几个问题,主要是试探他的胆量和灵活程度。林向洋虽然内心紧张,但强作镇定,将在深圳历练出的见识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拿了出来,对答也算得体。

"后生仔,有魄力。眼镜"张跟我夸你,看来冇错。"刘老板吐着烟圈,慢悠悠地说,"呢个生意,风险有,但回报更大。关键要快,要准,仲要识得睇人眉头眼额(还要懂得看人脸色)。你,得唔得(行不行)?"

"刘老板,我愿意学,也敢干!"林向洋毫不犹豫地表态。

就这样,林向洋搭上了刘老板这条"大船"。初始,他只是跟着"眼镜"张跑腿,熟悉流程:如何通过一些特殊关系搞到外汇额度的指标,如何与刘老板指定的香港公司对接,如何将进口来的芯片迅速分销给那些如饥似渴的国内电器厂家。他脑子活,学得快,加上敢打敢拼,很快就独当一面。

财富,如同开了闸的洪水,汹涌而至。一笔成功的交易,利润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这在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个普通工人几十辈子都挣不来的天文数字。

林向洋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迅速搬出了那个嘈杂的工棚,在罗湖区新盖好的高层公寓里租了一套房子,后来干脆直接包下了酒店的长包房。他扔掉了以前的旧衣服,定制了合身的西装,皮鞋永远一尘不染。

象征身份的标志性物件也迅速配齐。腰间的bp机(呼机)最先响起,"滴滴滴"的声音在生意场上代表着机会和身价。很快,更显分量的"大哥大"(摩托罗拉3200模拟手机)也握在了手中。那砖头般大小的黑色物体,价格昂贵,入网费加上机器本身要两三万元,通话费更是惊人,但拿着它走在街上,或者在餐厅里大声接打电话,收获周围人羡慕或敬畏的目光,那种感觉,让林向洋深深沉醉。

他出入的场所也变成了高档酒楼、夜总会、歌舞厅。身边聚集的人形形色色,有像"眼镜"张这样的掮客,有各路神通广大的"倒爷"。其中有一位"东北老张",嗓门洪亮,性格豪爽,专门倒卖钢材和有色金属,动不动就谈着几百吨的生意。酒桌上,大家称兄道弟,互相吹捧着各自的"辉煌战绩",交换着各种真假难辨的"内部消息"。林向洋很快学会了在酒桌上应酬,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用看似豪爽大方来掩盖精明的算计。

在这片繁华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