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数百万两饷银,这无底洞总算可以填上了!自此,国家重心,当由武功转向文治!”
“张兄所言极是!”
旁边一人击节赞叹:“陛下圣明,削平外患,正该与民休息,大兴文教!”
“想想看,我大明如今户籍已有万万之数,若能偃武修文二十载,不,哪怕只有十载!”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广开科举……届时仓廪足而礼义兴,百姓安居乐业,文风鼎盛,远超汉唐盛世,指日可待……”
“哈哈哈,刘兄说得对!往后,正是我辈读书人大展拳脚之时!”
“天下承平,文治光华,方是正道!”
这些年轻的文官们,沉浸在“文治盛世”即将到来的美好想象中。
他们看到了战争结束带来的财政宽松和政治空间,认为这是推行儒家理想、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的绝佳时机。
至于那遥远的、刚刚被征服的倭国该如何治理,那些跨海征战的将士们后续的安置与封赏,似乎并不在他们此刻兴奋讨论的核心范畴内。
一种过于乐观的、认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后便可专心内政的氛围,开始在部分文官体系中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