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依然清晰的欣赏,心头的坚冰,仿佛被一道温暖而坚定的光芒击中,发出细微的碎裂声。
原来,在他独自跋涉于黑暗与寒冷中时,曾有过这样一束微光,早已悄然注视过他。
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喉咙却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发不出任何声音。最终,他只是深深地、深深地看了封瑶一眼,那眼神复杂无比,有震撼,有困惑,有长久冰封后初遇暖阳的无措,更有一丝……如释重负的松动。
他没有去碰那杯水,却缓缓地、重新将手指放回了键盘上。虽然动作依旧有些僵硬,但那片笼罩着他的、令人窒息的绝对低温,开始悄然退散。
封瑶没有再多言,安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继续整理报告。她知道,有些伤口需要时间愈合,有些信念需要自己重建。她能做的,是点亮一盏灯,告诉他,你不是一个人,你值得被看见,被认可。
实验室里再次陷入寂静,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窗外隐约传来的风声。但这寂静,不再冰冷压抑,而是充满了一种无声的理解和支撑。
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计算机系的系主任,一位以严格和惜才着称的老教授——梁启明,走了进来。他目光锐利地扫过实验室,最后落在徐卓远和封瑶身上。
“徐卓远,封瑶,”梁教授的声音严肃,“我刚看了你们提交给学院的‘星桥’项目中期进展报告,尤其是关于那个‘微协议适配器’的新架构……”
他顿了顿,在两人略显紧张的目光中,脸上竟露出一丝难得的赞赏:“想法很大胆,论证也足够扎实。不错,没有被现有的框架束缚住手教。学校正在筹备参加全国‘青年科技创新大赛’,我认为你们的项目很有潜力。如果能在下个月底前完成基础模型演示,我可以推荐你们直接进入校内选拔终审。”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至少表面平静)的湖面。全国级别的竞赛!这意味着更大的舞台、更专业的评判,以及……可能带来的巨大关注和机会。
封瑶心中一动,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让徐卓远的才华得到更广泛认可的绝佳途径。她看向徐卓远。
徐卓远也抬起了头,眼中的混乱和冰冷已被一种沉静的、属于挑战者的光芒所取代。他没有看梁教授,而是看向了封瑶,仿佛在无声地征询她的意见,又像是在确认某种共同的决心。
封瑶对他微微颔首,眼神坚定。
徐卓远转回头,面向梁教授,声音清晰而平稳:“我们会全力以赴,梁教授。”
梁教授满意地点点头,又交代了几句参赛注意事项,便离开了。
实验室里再次剩下他们两人。空气仿佛都变得不同,一种新的压力与动力同时降临。
“时间很紧。”徐卓远开口,声音已经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但仔细听,能察觉到一丝不同以往的、被点燃的斗志。
“嗯,”封瑶应道,嘴角弯起一个柔和的弧度,“但我们在一起,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是吗?”
徐卓远凝视着她,窗外夕阳的余晖恰好落在她身上,为她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他心中那片冻土,在星火与微光的共同照耀下,正裂开缝隙,有新的东西,顽强地、破土而出。
他极其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点了点头。
“嗯。”
星火未熄,微光已燃。坚冰虽厚,终遇暖阳。他们的星桥,即将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而桥上的两颗心,也在这一次次的考验与扶持中,靠得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