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晨光与未雨绸缪的学术探索
晚宴的认可,其意义远不止于徐家核心人物的一句肯定。它更像一阵温煦而有力的春风,不仅吹散了封瑶心中积存的前世阴霾,更在她脚下坚实的大地上,播撒下了自信的种子。回到校园,走在熟悉的、光影斑驳的林荫道上,她感觉连空气都带着清甜的草木香,脚步是前所未有的轻快。那种凭借自身能力与见解赢得的尊重,所淬炼出的底气与安心,是任何外部的、依附于他人的肯定都无法比拟的。
徐卓远敏锐地捕捉到了封瑶身上这种内在的蜕变。她不再是那个偶尔会在与他家庭相关的话题上,流露出不易察觉的紧张与回避,小心翼翼守护着自尊的女孩。现在的她,能更松弛、更自然地与他分享实验室的趣事,探讨那些充满光明的未来规划,眼神清澈,语调坚定,仿佛卸下了一层无形的重负。
这天下午,图书馆靠窗的安静角落成了他们临时的“秘密基地”。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在深色木质桌面上投下跳跃的金色光斑。徐卓远刚结束一段复杂的代码调试,揉了揉略显疲惫的眉心,抬眼便看见封瑶正对着笔记本屏幕凝神思考。她纤细的手指在键盘上轻盈敲击,发出细微而有节奏的声响,侧脸在柔和的光线下勾勒出专注而柔和的轮廓。
这一幕,让他心中蓦然一动,与前世的记忆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的封瑶,更像一只受惊的幼兽,即便在他身边,也常常下意识地蜷缩起来,用疏离和沉默筑起高墙,保护自己那颗脆弱敏感的心。他彼时年轻气盛,虽满心怜惜,却不懂如何温柔地靠近,只能笨拙地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守护,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将两人之间的距离推得越来越远,最终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怎么了?”封瑶察觉到他那长久而专注的目光,从屏幕前抬起头,对上他有些出神的双眼,唇角自然地弯起一抹笑意。她顺手将手边自己那杯还温热的清水往他面前推了推,“累了就休息一下,别硬撑。”
这个细微至极、几乎出于本能的关怀动作,让徐卓远心中暖流涌动。他伸手,轻轻覆上她放在桌面的手,将其完全包裹在自己掌心:“不累。只是觉得,现在这样真好。”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不易察觉的感慨。
封瑶瞬间懂了他那未尽之语中所包含的,对前世种种遗憾的释然与对当下美好的珍惜。她指尖在他温热的掌心轻轻挠了挠,带着一丝狡黠的温柔回握住他:“是啊,真好。不用你再像从前那样,总是独自挡在我前面,试图为我隔绝所有风雨。现在,我们可以并肩一起,面对任何事。”
这正是他内心深处最大的慰藉。前世,他像一座试图为她抵挡一切风浪的孤岛,却常感力不从心,甚至因方法不当而让她受到伤害。而今,她自身就是一座可以依靠的、散发着稳定光芒的灯塔,那光芒或许不似烈日般刺眼,却足够温暖、坚定,足以照亮彼此共同前行的路,驱散前世的阴霾。
“对了,”徐卓远想起正事,语气变得略微正式,“下周学院有个跨学科的学术沙龙,主题是‘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情感边界’,规格不低,会有不少校内外相关领域的教授和业界代表参加。周教授对我们项目组近期的进展很满意,特意推荐我们去做个十五分钟的简短分享,主要讲讲情感计算模型在人文关怀领域的应用前景。你想不想试试?”
他提出这个建议时,内心是带着一丝谨慎的试探。前世,类似的公开场合,封瑶总是能避则避,那种源于内心深处对不被认可、对被审视目光的恐惧,曾多次让她却步。他已经做好了被婉拒,然后自己顶上的准备。
然而,封瑶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她只是略微沉吟了几秒,并非犹豫,更像是在快速评估任务量和自己的准备方向,随即眼神清亮地点头应下:“好啊。这是个非常好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也能锻炼一下我的临场表达能力。”她的语气平和,没有半分勉强,反而带着跃跃欲试的积极,“正好,可以把那天晚上和徐爷爷聊的一些关于技术温度与伦理底线的想法,结合项目进展,再系统地梳理和深化一下。”
徐卓远眼中瞬间闪过惊喜与毫不掩饰的赞赏。他知道,这绝不仅仅是答应一次普通的学术演讲,更是她内心真正强大起来、勇于走向台前展示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志。他用力握了握她的手,给予无声的支持:“嗯,我陪你一起准备。稿子、ppt,还有预讲,我都当你的第一听众和评审。”
学术沙龙的消息很快在学院内部传开。封瑶作为项目组的核心成员之一,加之徐卓远女友的身份本就让她自带关注度,此次将代表团队发言,更是引来了不少议论。大多数是正面的期待与鼓励,认可她的能力,但角落里,也难免有些细微却刺耳的杂音悄然流传。
“她才大几啊,这种场合让她上,是不是有点太冒进了?”
“谁知道呢,说不定是徐卓远在周教授那边力荐的,毕竟是他女朋友嘛。”
“情感计算?听起来挺玄乎,一个本科生能讲出什么深度,别到时候丢了我们院的脸。”
这些话语,若放在前世,足以让敏感的她瞬间退缩,陷入漫长的自我怀疑和情绪内耗。但这一次,封瑶只是在偶然听到只言片语后,置之一笑。重活一世,她早已透彻地明白,外界的噪音永远存在,无非是羡慕、嫉妒或纯粹的不理解。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否清晰、坚定。她的价值,无需通过他人的只言片语来定义;她的舞台,必须靠自己一步步踏实走出来,用实力说话。
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分享内容的精心准备中。查阅大量前沿文献,梳理严谨的逻辑链条,反复打磨讲稿的语言,力求深入浅出。徐卓远果然成了她最严格也最耐心的“第一听众”和合作伙伴,不仅帮她理清思路,指出表述不清之处,还常常扮演“刁难”的听众,提出各种尖锐问题,逼使她不断深化思考。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