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第82章 封瑶见家长与学术成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2章 封瑶见家长与学术成长(2 / 4)

。他以前的邮件和电话,内容几乎全是公式和代码,最近这半年,终于开始提到‘人’了,会说起团队合作,会提到你带来的新想法。”

封瑶双手接过礼物,在徐卓远鼓励的目光下轻轻打开。里面是一支精致的钢笔,深蓝色笔身质感温润,其上缀着细碎的银星,低调而优雅,充满书卷气。

“这太贵重了,阿姨”封瑶确实觉得礼物超出了预期,带着长辈沉甸甸的认可。

“收下吧,”徐母温和地打断她,眼神真诚,“优秀的思考者需要顺手的工具。希望它能记录下你未来更多的好想法,无论是代码还是诗词。”

回校的路上,封瑶反复看着那支笔,在午后阳光下,银星仿佛在深蓝的夜空中闪烁,熠熠生辉。

“你妈妈真的很用心,”她轻声说,心中暖流涌动,“这份礼物既鼓励了我的学术追求,也含蓄地表达了她对我的认可和期待。”

徐卓远推着自行车,与她并肩走在林荫道上,斑驳的树影落在两人身上:“他们都很喜欢你。刚才分开时,我爸特意跟我说,你比他想象的还要出色,不仅聪明,更有一种沉静踏实的气质。”

封瑶停下脚步,转身面对他,眼中带着一丝探究:“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你妈妈是心理学教授?这几乎是我们项目相关领域的专家了。”

徐卓远微笑,目光坦然:“如果提前告诉你,你会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刻意准备心理学知识,甚至可能感到压力?我希望他们见到的是那个在实验室里闪闪发光、谈到专业领域就眼睛发亮的封瑶,是真实的、完整的你,而不是为迎合他们而刻意调整方向的你。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对的。”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看你和我妈妈聊得那么投入,我觉得这比任何事先准备都要好。”

封瑶望着他,心中那片温暖的涟漪逐渐扩散成潮汐。前世她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拼命掩饰自己的不足,结果却适得其反;而今生,她学会了以自己的本色面对世界,凭借真实的努力与积累去赢得尊重,反而获得了更真挚的认可。徐卓远的用心,在于保护了她展示真我的机会。

“谢谢。”她轻声说,知道徐卓远明白这简单二字背后,是感谢他的懂得、他的支持,以及他不动声色为她营造的这份“做自己”的从容空间。

周一下午,封瑶提前来到与陆文川约定的实验室。 令她意外的是,陆文川已经在那里,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潦草的批注,他正对着屏幕蹙眉沉思,连她进来都未曾第一时间察觉。直到封瑶放下书包走近,他才猛地回神。

“封瑶,你来得正好。”陆文川罕见地语气急切,甚至带着一丝兴奋,“上周你提出的那个关于引入动态权重到注意力机制的改进方案,我周末试了一下,在短文本测试集上效果比预期提升了百分之八。但在长文本情感追踪上还是暴露了问题,误差累积很明显。” 他语速很快,显然是沉浸在了问题核心。

封瑶立刻被带入状态,走到白板前,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符号:“是上下文依赖太强导致的梯度消失或噪声放大问题吗?尤其是中段的情感微妙变化容易被首尾的强信号淹没。”

陆文川点头,递给她一叠刚打印出来的数据图表:“看这里,当文本序列超过五百个token,模型对中段情感变化的敏感度明显下降,判断滞后且模糊。我调整了几个衰减参数,但改善有限,而且容易顾此失彼。”

两人投入讨论,不知不觉过去了半小时。封瑶一边听着陆文川的解释,一边快速翻阅数据,大脑飞速运转,与前世模糊的记忆碎片、近期阅读的文献进行交叉比对。忽然,她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那是她整理的学习和研究心得。

“师兄,我记得林教授上周组会上分享的那篇关于‘情感衰减因子’的文献,里面提到了基于记忆曲线的非线性衰减模型,或许可以借鉴它的数学表达形式。”她快速翻到某一页,指着自己梳理的公式和旁注,“看,这里提到了情感信号的时效性和强度关联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在注意力机制中加入可学习的时间衰减参数,让模型自己学会根据上下文长度和情感强度来调整关注力的持续时间”

陆文川凑近看她指出的段落,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起来,若有所思:“有意思的思路。把心理学的记忆规律用数学模型具象化。不过这样计算复杂度会显着增加,尤其是反向传播的时候。”

“但我们可以通过分层处理或者动态选择机制来优化,”封瑶眼睛一亮,拿起笔在白板的空白处画起了简略的架构图,“比如,设定一个阈值,短文本处理沿用我们优化后的标准模型,只有当检测到是长文本时,才自动启用这个增强的、带有时序衰减的注意力机制。这样在大多数常见应用场景下不会增加额外负担,只在必要时付出计算成本。”

陆文川沉默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随即突然拿起笔,接着封瑶的草图演算起来。封瑶静静看着,在他停顿或遇到阻碍时,适时补充一句关键假设或提出替代函数。这种高效、同频的协作已不是第一次,但每次仍让她感到一种智力激荡的兴奋——与顶尖的头脑一起探索未知、解决难题的快乐,是如此纯粹而令人满足。

“理论上可行,值得一试。”十分钟后,陆文川放下笔,语气变得确定,“封瑶,你负责实现这个分层逻辑和动态切换模块,以及时序衰减参数的可学习结构嵌入。我集中精力优化底层计算核心,确保增强机制启动时的效率。我们需要尽快验证效果,周五前能完成初版代码和基础测试吗?”

“没问题。”封瑶毫不犹豫地应下。这种基于实力建立的信任与认可,这种被委以重任的感觉,不再像项目初期那样带着导师的关照或同伴的试探性保留,而是实实在在、凭她自身能力赢得的。

正当她准备打开电脑开始工作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