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第90章 星辰交汇处的新机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0章 星辰交汇处的新机遇(2 / 3)

求后,父亲被动地去查阅文献。这是父亲主动的、自发的思考,是用他浸淫半生的工程语言,笨拙却又无比真诚地,尝试参与她的世界,理解她的事业。那个曾经习惯于用沉默和批评来表达关心的父亲,正在以他自己的方式,艰难而又坚定地,搭建一座通往她崭新人生的桥梁。

“怎么了?”徐卓远察觉到她情绪的细微变化,关切地倾身过来。

封瑶将手机屏幕转向他,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眼眶却不受控制地发热:“我爸……他画了张图给我,关于传感器基底应力的。”

徐卓远接过手机,仔细审视那张示意图,眼中很快露出惊讶和由衷的赞赏:“伯父这个角度……非常独到!我们之前主要集中在电子信号和算法补偿上,对基底材料本身在极端环境下的微观形变考虑确实不足。这个提醒非常关键,可能会避免后续很多潜在麻烦。”

“是啊……”封瑶轻声应道,一股汹涌的暖流冲垮了心底最后一道关于亲情的遗憾壁垒。这种被家人以他们独特且擅长的方式支持和理解的感觉,比她取得的任何学术成就都更让她感到充实和幸福。

她深吸一口气,回复父亲:“收到了,爸!这个角度非常敏锐,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我们会立刻安排模拟验证!谢谢您!”后面,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加了一个可爱的、抱着星星的笑脸表情。

过了一会儿,封卫国回了一个字:“嗯。”

依旧简短到近乎吝啬,但封瑶却仿佛能透过这个字,看到电话那头,父亲可能推了推老花镜,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或许还会对着手机屏幕微微点头,然后继续埋首于他的图纸堆中。这种无声的交流,此刻却胜过千言万语。

她收起手机,迎上徐卓远的目光,笑容如同窗外穿透梧桐叶隙的暖融秋阳:“感觉真好。”

“什么感觉?”徐卓远轻声问,仿佛怕惊扰了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圆满。

“所有的一切,”封瑶的目光掠过胸前那枚崭新的星辰胸针,又似乎穿透了时空,回望那个曾经在绝望中挣扎、最终获得新生的自己,“被理解,被支持,被毫无保留地信任着,同时,也有能力去理解、支持和信任别人的感觉。”她顿了顿,看向徐卓远,眼神清澈而坚定,带着历经两世才淬炼出的通透与感恩,“卓远,谢谢你,一直在这里。”

这句话蕴含的深意,远超字面。谢谢你在前世她封闭自我、黯淡无光时,未曾因她的冷漠而彻底远离(即使那时仅仅止于同学之谊);谢谢你在今生她勇敢蜕变、奋力前行时,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与她并肩。他或许永远无法知晓“重生”这个惊世的秘密,但他用他的陪伴、他的信任、他的懂得,无声地参与并见证了她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如何从疏离到交汇,从交汇到融合,最终共同指向一个更加明亮、充满可能的未来。

徐卓远伸出手,轻轻覆上她放在桌面上的手,温热的掌心彻底包裹住她的微凉,传递着稳定而坚实的力量。“是我该谢谢你,”他看着她,眼中是映着灯火与星辉的深邃海洋,而她的身影,是这片海洋中唯一的焦点,“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命在挣脱束缚后,可以爆发出怎样蓬勃的生机,可以……如此光芒万丈。”

两人相视而笑,周遭喧嚣仿佛被无形屏障隔绝,暖光在交织的视线中流转,静谧而深厚的幸福感在空气中无声弥漫。

就在这时,咖啡馆的门再次被推开,风铃发出清脆的叮咚声。一位穿着米白色长款风衣、身形高挑、气质干练优雅的年轻女性走了进来。她目光在店内从容环视,像是在寻找什么,最终落在了封瑶和徐卓远这边,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惊讶,随即化开一个得体而亲切的微笑,步履从容地走了过来。

“卓远?封瑶?真巧,在这里遇到你们。”

封瑶和徐卓远闻声抬头。封瑶觉得这位女士有些面熟,似乎在某个场合有过一面之缘,但一时之间却无法准确记起。

徐卓远显然认出了来人,率先站起身,语气带着尊重:“沈教授,晚上好。”

教授?封瑶微微一愣,看对方年轻的面容和出众的气质,实在与印象中严肃的学者形象有些出入,但也连忙跟着起身。

那位被称作“沈教授”的女性笑着摆了摆手,态度随和:“在外面就别这么客气了,叫我沈青就好。”她的目光随即落在封瑶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与审视,“封瑶同学,对吧?上次学校的跨学科学术沙龙,你关于‘星图’核心算法的分享,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是沈青,学校上半年新引进的特聘研究员,在交叉信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是复杂系统理论与人工智能前沿交叉领域。”

经她一提,封瑶立刻想了起来。那次沙龙尾声,确实有几位数理信息学部的老师在台下,其中这位沈教授就坐在前排,提问环节虽未发言,但目光一直非常专注。没想到她竟是如此年轻有为。

“沈教授您好,您过奖了,那次只是初步的成果汇报。”封瑶谦逊地回应,心中却因对方的关注而微微一动。

“绝非过奖。”沈青笑容亲和,眼神却锐利如能洞察本质,“你的工作体现了一种非常宝贵的特质——将严谨的数理逻辑与面向实际应用的工程思维进行了有机融合。这正是当前许多前沿领域突破的关键。”她话锋一转,切入正题,“我最近正在筹划一个非正式的小型研讨组,旨在聚集一些对‘智能感知与自主决策优化’有浓厚兴趣和潜力的年轻人,定期交流一些超越课本、更具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我觉得你和卓远,无论是从研究方向还是思维模式上看,都非常合适。不知道你们是否感兴趣参与?可能会占用一些课余时间,但我相信,思想的碰撞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

封瑶和徐卓远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对方眼中跃动的光芒。沈青的邀请,不仅仅是对他们能力的认可,更是一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