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第120章 决赛前夕的雷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0章 决赛前夕的雷雨(2 / 3)

,没有出声打扰。她看到徐卓远的眼眶微微发红,鼻尖有些酸涩,但眼神却亮得惊人,那是一种在漫长跋涉后,终于寻找到思想源流与精神支柱的释然与前所未有的坚定。

“妈妈她……好像一直都在。”他低声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和颤动,仿佛在与时空彼岸的母亲对话。

封瑶心中一暖,轻轻握住他空着的那只手,传递着无声的支持:“她一定很为你骄傲。”她知道,这份来自过去的肯定,比任何奖项都更能滋养徐卓远的内心。

这一夜,徐卓远在母亲的笔记中,汲取了远超比赛胜负的力量。那些散落的思想碎片,如同最后几块关键的拼图,彻底补齐了他信念版图上关于“为何而做”的核心一块。他的目标更加清晰——不仅要实现技术突破,更要完成母亲未竟的探索,让技术真正拥有理解和连接人心的温度。

创新科技大赛决赛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巨大的屏幕上轮流播放着入围团队的介绍,台下评委席汇聚了国内学界的泰斗和产业界的巨擘,观众席更是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紧张。

周明轩的团队抽签在先。他们的“多模态信息过滤算法”展示堪称华丽,数据模型庞大,演示过程流畅炫目,精准过滤掉负面信息的效率令人印象深刻,赢得了不少掌声。然而,在答辩环节,当一位资深评委,一位以关注技术社会影响闻名的老教授,提出“过度追求精准过滤,是否会人为制造信息茧房,反而加剧认知偏见和群体割裂?”这一尖锐问题时,周明轩的表现稍显急躁。他试图用更复杂的技术术语和引经据典来反驳,强调算法的“智能”与“优化”,却难掩其技术至上理念带来的某种傲慢,未能有效回应关于社会伦理层面的深层担忧。

轮到“心桥”上场。徐卓远和封瑶并肩而立,如同过去无数次讨论和演练时一样。他主要负责技术架构和核心算法的讲解,语气冷静、逻辑严密,将复杂的情感计算、神经网络学习过程拆解得深入浅出,展现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当他提及项目中那些融入封瑶基于“先知”和经验带来的、对人性幽微洞察的巧妙设计时,他引用了母亲笔记中的那句话:“技术不应是壁垒,而应是桥梁。 我们试图构建的‘心桥’,不是试图创造一个完美的逻辑囚笼,而是允许脆弱、包容不完美、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深层理解与情感连接的‘心桥’。”

这句话,如同点亮了整个演示的灵魂。紧接着,封瑶接过话语权,她站在用户和社会的角度,充满共情力量地描绘了“心桥”的潜在应用场景。她没有空谈技术参数,而是讲述了“心桥”如何帮助一个因心理障碍不善于表达内心感受的孩子,与焦虑的父母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如何辅助一个经历重大创伤、自我封闭的人,逐步感知并重建对外界的信任……这些案例,聚焦于深度理解而非简单评判,聚焦于辅助成长而非强行矫正,让原本冷冰冰的人工智能技术,瞬间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和现实意义的力量。

封瑶在讲述间隙,目光不经意扫过观众席,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她看到了不知何时已然入座的徐瀚林。他坐姿依旧挺拔,神情专注地凝视着台上的儿子,那双惯常严厉的眼睛里,情绪复杂地变换着——先是听到儿子引用妻子话语时的惊讶与震动,接着是对项目深度和广度的审视,最终,所有情绪沉淀为一种难以掩饰的、属于父亲的骄傲与赞赏。这个发现,让封瑶心中微动,她知道,这对父子间冰封的关系,正在悄然融化。

答辩环节,叶景澜果然如预料般提出了一个极具深度的问题,直指“心桥”在设计理念中存在的“积极引导”与“主观干预”之间的平衡悖论——“如何确保你们的‘理解’和‘建议’,不会在无形中成为一种新的、更隐蔽的意识塑造工具?”

这个问题切中要害,现场瞬间安静。徐卓远与封瑶对视一眼,两人默契地点点头。徐卓远从技术层面阐述了“心桥”算法的透明性、用户知情权与选择权保障机制,强调系统提供的是“可能性分析”和“情境模拟”,最终决策权始终在用户手中。封瑶则从伦理框架补充,说明了内置的多元化价值观数据库、持续伦理审计以及用户反馈闭环的重要性,强调“心桥”的定位是“辅助者”而非“决策者”。他们的回答既展现了技术的严谨与边界,也体现了对用户自主性的充分尊重和深刻的人文思考。叶景澜听完,冷峻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但微微点了点头,不再追问。这一关,他们平稳度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展示环节全部结束,评委退席进行最终评议。等待结果的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每一秒都格外漫长。

封瑶下意识地再次将目光投向观众席,在前世记忆的牵引下,寻找着那两张让她曾无比在意、今生却已能更平和以待的面孔——她的父母。视野所及,并没有他们的身影。心底深处,那一小块属于前世那个渴望认可、总是感到自卑的少女的角落,还是不受控制地轻轻瑟缩了一下,泛起一丝微小的失落。即使重生,即使内心已强大许多,对亲情认可的渴望,依然根植于人性深处。

就在这时,她放在口袋里的手机屏幕悄然亮起,发出微弱的震动。她拿出来一看,是母亲发来的信息:

【瑶瑶,看到直播了,讲得很好,很清楚。爸爸单位临时有紧急任务,必须他处理,我们没能到场,很遗憾。等你回家。】

信息很短,用词简单朴实,甚至没有一句直接的“你真棒”或“我们为你骄傲”,但封瑶却瞬间红了眼眶,鼻尖涌上强烈的酸意。她深知父母性格内敛,尤其不善于表达情感,在前世,这样的沟通已是奢望。这条主动发来的信息,这句“等你回家”,已经是他们迈出巨大一步的努力表态,是一种笨拙却真挚的认可与牵挂。

前世的遗憾,那份在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