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们是在准备跨学科论坛的展示吗?”
三人循声望去,只见门口站着一个身材娇小、戴着黑框眼镜的女生,手里抱着一台平板电脑,眼神有些紧张,却又带着强烈的渴望。封瑶认得她,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二的学妹,名叫苏雨,据说在动态视觉设计和交互界面方面很有天赋,但性格非常内向。
“是的,我们是‘情境场’项目组。”封瑶露出温和的笑容,主动招呼,“苏雨学妹,有什么事吗?”
苏雨像是鼓足了勇气,走进来,将平板电脑屏幕转向他们:“我……我听说你们项目在做情感计算和叙事结合,很感兴趣。这是我平时做的一些关于情绪可视化和小交互叙事的设计练习……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
平板电脑上展示着几段动态设计。色彩与线条随着虚拟的“情绪”参数流畅变化,构建出或忧伤、或激昂、或宁静的视觉氛围;还有一些简单的互动剧情分支,通过极简的界面和微妙的动效,就能引导用户产生强烈的情感代入。
封瑶三人的眼睛顿时亮了。这简直是雪中送炭!他们缺的,正是这种能将冰冷数据和抽象理念转化为动人体验的视觉魔法。
“太棒了!”林晓率先惊呼,“这些设计好有感觉!”
沈哲也难得地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情绪参数驱动视觉变化……这个逻辑可以和我们后端的算法对接。”
封瑶看着苏雨那双因为他们的肯定而瞬间被点亮的眼睛,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曾经渴望被看见、被认可的“林晓”,或者说,是另一个内在的、渴望突破表达壁垒的自己。
“苏雨学妹,”封瑶的声音带着真诚的邀请,“你的设计非常符合我们项目的调性。我们正在为论坛展示发愁,你愿意加入我们团队,负责‘情境场’的视觉呈现和交互设计吗?”
苏雨愣住了,随即脸上涌起激动的红晕,用力点头:“我愿意!我非常愿意!”
新成员的加入,如同给项目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苏雨虽然内向,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却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和创造力。她很快理解了“情境场”的核心理念,并开始着手设计一套能够动态反映用户情绪状态、并影响叙事走向的视觉交互系统。
看着苏雨和林晓、沈哲迅速磨合,热烈讨论的样子,封瑶站在一旁,心中充满了一种奇妙的欣慰感。她的“生态圈”在不断扩大,不仅治愈了她自己,也开始吸引和滋养着更多曾经孤独或不被理解的灵魂。
徐卓远得知后,评价道:“优秀的项目本身,就会形成引力场,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瑶瑶,这是你应得的。”
论坛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封瑶偶尔还是会接到家里打来的、语气并不那么愉快的电话,但她已经能越来越平静地应对,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然后迅速将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和温暖的伙伴身边。
她不再需要刻意去“对抗”什么,因为她正在“构建”的,是如此真实、如此充满希望的一切。前世的遗憾,如同褪色的旧照片,正在被今生这幅由勇气、爱与成长共同描绘的崭新画卷缓缓覆盖。
镜中映出的,不再是那个敏感自卑的影子,而是一个眼神坚定、步伐沉稳的逆袭者。而手中所执的灯,不仅照亮了自己的前路,也开始为同行的人,带来温暖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