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你们可别怨我。
“对了,明天登记的时候,我也过来,帮你维持秩序。
“嫂子,那些战士平时训练忙,上课时间怎么安排啊?总不能耽误他们训练吧?
宁露露点了点头,觉得这个安排挺合理,最重要的是也不用自己起早:\"那行,我今天晚上就琢磨琢磨,明天登记的时候也好有个谱。”
“对了,嫂子,你知道那些家属里有没有特别的人?我也好提前有个准备。
赵玉兰转念一想就知道宁露露是什么意思,说:\"刺头应该没有,毕竟都是来学文化的,谁也不会故意捣乱。”
“不过有几个家属年纪大了,可能学起来费劲点,比如炊事班老张的爱人,今年四十多了,一个字都不认识,你到时候多费心教教她。”
“还有王营长的爱人,妹子挺聪明的,就是基础差,只上过一年小学,你多提点提点她。
“好,我送嫂子。”宁露露送赵玉兰到门口,看着她裹紧棉袄走进寒风里,心里对即将到来的教学生活有了些期待。
晚上,成斯年从部队回来,宁露露 把扫盲班的事跟他说了。
“要是有什么困难,跟我说,我帮你解决,明天我去跟李政委说一声,让他多给你配点笔墨纸砚,再找两个机灵点的战士帮你收拾教室。
“大家都是来学文化的,肯定能理解。”
“实在不行,你就让他们写自己的名字,再写几个简单的字,不就知道基础了吗?
“你再帮我想想,除了课本上的内容,还应该教点什么啊?比如常用的字,像'部队'、'训练'、'家属'这些,还有数字,算数,记账的时候肯定能用得上。
夫妻俩聊到半夜,宁露露把摸底的流程、备课的思路都捋顺了,心里的紧张也少了不少。
第二天上午,赵玉兰果然准时过来了。
宁露露早已把桌子搬到了炕上,上面摆着纸和笔,还有一个小本子用来登记。
刚说完,院门外就传来了脚步声。
邢秀妍得知宁露露要当扫盲班老师第一个就报了名,和赵玉兰一起在外面维持秩序。
第一个进来的是炊事班老张的爱人刘婶儿,她裹着厚厚的棉袄,手里还拎着一篮子鸡蛋:\"宁老师,听说你要教俺们认字,俺特意煮了几个鸡蛋给你补补。
“你要是真想感谢她,就好好学认字,到时候能自己给老家写信,比啥都强。
“来,您先在这儿登记一下名字,然后写几个简单的字,比如'一、二、三',我看看您的基础。
刘婶儿拿起笔,手都在抖,半天都没写出一个字,她红着脸说:\"宁老师,俺真不会写,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接着,陆续有人过来登记。
有年轻的战士,也有年纪大的家属。
王营长的爱人大概 二十七八,瘦瘦高高的,有点腼腆,她拿起笔,很快就写好了自己的名字,还写了几个简单的字。
一上午下来,三十多个学生都登记完了。
宁露露把登记本整理好,发现确实像赵玉兰说的那样,基础参差不齐。
有几个战士上过几年小学,认识一些字;大部分家属和年轻战士都是零基础,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赵玉兰从布包里拿出一摞扫盲课本,递给宁露露 。
宁露露翻了翻,课本内容很简单,都是常用的生字和简单的句子,还有一些关于生产劳动和部队生活的内容,很适合扫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