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后,乐谱能完整地翻看,音符也一个不缺,晓棠抱着乐谱,高兴得睡不着觉。
“你看,这书修好了,里面的曲子就能一直传下去,”顾先生说,“咱修书的,不就是干这个的吗?让老东西活着,让故事接着讲。”
晓棠似懂非懂,却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她开始在学校的文学社里讲古籍修复的故事,带同学们来书坊参观,很多同学都对这门手艺产生了兴趣,说要跟着顾先生学。
“这手艺,总算有人惦记了。”顾先生看着一群年轻人围着案头看他修书,眼里的笑意像化开的墨。
入冬后,书坊里生了个小炭炉,既能取暖,又能保持空气干燥。顾先生坐在炉边,教晓棠辨认不同的墨——松烟墨、油烟墨,哪种墨适合补写清代的书,哪种适合补写民国的书。晓棠在旁边记着笔记,炭炉里的火星偶尔“噼啪”一声,和书页翻动的轻响混在一起,像首安静的歌。
有天,晓棠的老师拿来一本破旧的《论语》,是她爷爷年轻时读的,想修好给学生们看。晓棠自告奋勇接了下来,用顾先生教的“金镶玉”法,一点点修补、装订,花了整整一个月才完工。当她把修好的《论语》交给老师时,老师惊讶地说:“跟新的一样!”
晓棠看着自己的成果,心里甜滋滋的。她知道,自己修的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段记忆,一份传承。
翰墨巷的雨还在下,淅淅沥沥的,打在书坊的木窗上,发出轻柔的声响。顾先生和晓棠还坐在案前,一个修补着旧书,一个练习着补字,案头的墨香混着旧纸的气息,在雨雾里慢慢散开,像一首关于时光的诗。而那些被修复的古籍,带着新补的纸、重订的线,在书坊的书架上静静立着,等待着被人翻开,把藏在字里行间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您对这个关于老书坊和古籍修复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细节或氛围,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