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籽岭的山,有石头的硬,有草木的柔,还有云雾的润,才养出这样的茶。”
云溪的毕业论文得了优,她把苏茶师的制茶故事写了进去,还拍了纪录片,放在网上,很多人看了都想来茶籽岭学做茶、买好茶。苏茶师的儿子原本在城里打工,看到家乡的茶叶火了,也回来开了家网店,卖父亲做的岩茶。“爹,以前总觉得做茶挣不了大钱,现在才知道,这茶香里藏着金。”
苏茶师却不看重钱,他教儿子认茶、做茶,反复叮嘱:“别为了挣钱偷工减料,杀青要够,烘焙要足,丢了手艺,再多钱也买不回来。”
秋分时,茶籽岭办了个“岩茶文化节”,苏茶师的老茶坊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游客们学着采茶、揉捻,看着苏茶师烘焙茶叶,品尝刚泡好的岩茶,都说“这茶里有山的味道,有云的味道,还有手艺人的温度”。
有游客问苏茶师,做茶的秘诀是什么。他指着杯中舒展的茶叶,慢悠悠地说:“没啥秘诀,就是茶叶要好,火候要到,人心要静。你对茶叶好,茶叶就对你好,泡出的茶就有回甘,就这么简单。”
武夷山脉的云雾,依旧绕着茶籽岭,带着茶叶的清香和炭火的暖意,飘得很远。老茶坊的竹匾里,依旧摊着新采的茶叶,苏茶师和儿子揉捻茶叶的身影,在山光里拉得很长,像一首关于自然的歌谣。而那些装在陶罐里的岩茶,带着山的风骨和云的温润,走进了千家万户,把一份来自闽北深山的回甘,留在了每一个品茶人的喉间,久久不散。
您对这个关于老茶坊和传统制茶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细节或氛围,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