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的现代性中锚定诗意
在全球化与在地性激烈碰撞的当下,《鸿雁传书》为我们提供了诗意的生存样本。它证明真正的现代性不是对传统的决绝割裂,而是在流动中保持文化基因的稳定性。诗人用粤语诗的形式证明:当商业文明以光速扩张时,诗歌依然可以成为安放乡愁的精神方舟;当方言在标准化浪潮中日渐式微时,诗性智慧能够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这种创作实践呼应了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哲学命题,却更具有岭南式的务实品格。它不追求形而上的玄思,而是在"项目四海"等世俗话语中打捞诗意;不沉溺于文化乡愁的自我抚慰,而是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现代性。这种创作姿态,或许正是岭南诗学对当代中国诗歌的独特贡献。
结语:鸿雁传书处,诗意满乾坤
树科先生的《鸿雁传书》犹如一枚文化琥珀,将粤语的声韵之美、岭南的商旅精神、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熔铸成诗。它提醒我们:在技术理性统治的时代,诗歌依然可以是守护人性温度的诺亚方舟;在全球化席卷一切的今天,方言依然能够生长出超越地域的诗意之花。当鸿雁掠过现代性的苍穹,它留下的不仅是商业信息的轨迹,更是诗性智慧的光芒。这或许就是岭南诗学给予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启示:在流动的现代性中,唯有保持文化的根系与诗意的目光,方能真正实现"四海为家"的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