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258章 《人?鬼?神?》粤语诗诗论诗学文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8章 《人?鬼?神?》粤语诗诗论诗学文本(2 / 2)

独特路径。与西方现代性对乡村的浪漫化想象不同,树科笔下的乡土是充满悖论的存在——既有"心中有数"的理性,又有"问鬼问神"的神秘。这种双重性恰似李泽厚"积淀说"的延伸——理性与情感在乡土中达成动态平衡。

乡土现代性的意义还在于,它为现代人提供了精神返乡的通道。当城市成为异化的牢笼时,乡民的生存智慧启示我们:真正的现代性不是对传统的彻底割裂,而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创造性的转化。

十、诗学革命:从语言到存在的跨越

《人?鬼?神?》实现了诗学革命的多重突破:在语言层面,以方言重构诗歌声韵;在思想层面,将乡民哲学转化为现代存在之思;在文化层面,抵抗语言殖民与文化同质化。这种革命不是激进的断裂,而是如竹内好"回心"理论所述——在传统内部实现创造性的转化。

树科的贡献在于,他证明了诗学的可能性存在于最日常的语言中。当现代诗人追求语言奇观时,他却从"养几只鸡几只羊"的平凡话语中,发掘出了存在的深渊。这种写作姿态,既是对海子"大诗"传统的延续,又是对其的超越——真正的史诗不在宏大叙事,而在平凡生活的诗性觉醒。

结语:在方言褶皱中寻找存在之光

树科的粤语诗实践,为当代汉语诗歌开辟了新维度。在数字技术重构语言的今天,方言诗歌成为保存语言多样性的诺亚方舟。通过《人?鬼?神?》,我们看到了诗学的另一种可能——当存在之思回归土地,当语言之根扎入方言,诗歌便获得了抵御异化的力量。这种力量既非复古的乡愁,亦非西化的模仿,而是扎根于中国大地的诗性觉醒。

在诗的结尾,"问鬼问神"的诘问依然回荡,这不仅是乡民的生存困惑,更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树科以方言为舟,载着我们在存在的迷雾中航行,最终在乡民的生存智慧中,找到了照亮前路的微光。这光虽微弱,却足以抵御现代性的黑夜,在语言的褶皱中,为存在保留了一方诗意的净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