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562章 在粤语的韵律中探寻文化之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2章 在粤语的韵律中探寻文化之根(2 / 3)

。诗人将 “根” 从族群层面进一步拓展到地域层面,明确指出 “我哋” 的根就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传承地。这一结尾不仅回应了开篇的 “根喺边度?”(根在哪里?)的追问,更将 “寻根” 的主题升华为对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认同,让诗歌的格局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使得诗人对 “根” 的探寻过程清晰可见,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让 “根” 的内涵不断丰富、深化,也让读者能够跟随诗人的思路,一步步理解 “根” 的真正含义,感受到 “寻根” 背后所蕴含的对个体、家庭、族群乃至整个民族的情感联结。

三、引经据典:“根” 之内涵的文化印证

《根喺边度?》虽然语言通俗,篇幅简短,但其中蕴含的 “根” 的内涵,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观念相契合,通过引经据典,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中 “根” 的文化意蕴,感受到诗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呼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 常常与 “孝” 文化紧密相连。《论语?学而》中提到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而孝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对祖先的尊崇与祭祀,对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视。诗中 “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阿爷阿嫲,姊婆公公……” 的表述,正是对 “孝” 文化中重视家族血缘、尊崇祖先观念的体现。诗人通过提及祖先与长辈,强调了个体与家族祖先之间的血脉联系,这与儒家 “慎终追远” 的思想相呼应。《礼记?中庸》中说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为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民众的道德就会趋向敦厚。诗人对家族祖先的提及,不仅是对 “根” 的探寻,更是对 “慎终追远” 传统美德的传承,让 “根” 的内涵中融入了浓厚的 “孝” 文化元素。

同时,诗歌中对 “根” 的探寻,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家国情怀” 相契合。从屈原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诗中从个体、家庭到族群、地域的 “寻根” 过程,正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 个体的 “根” 在家庭,家庭的 “根” 在族群,族群的 “根” 在国家的广袤土地上。“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 这些地域不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国家的代表。诗人将 “根” 指向这些地域,表达了对国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这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让 “根” 的内涵超越了个体与家庭,上升到了国家与民族的层面。

此外,诗歌中 “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 的表述,也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相呼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 “根” 与 “魂”。诗人提及 “五千年” 的祖先,正是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认同,对民族文化 “根” 与 “魂” 的追寻。从黄帝、炎帝的传说,到夏商周的文明,再到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迭,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诗人所探寻的 “根”,正是这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根源。这种对文明根源的探寻,体现了诗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珍视,也让诗歌的 “寻根” 主题具有了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情感表达:“根” 之认同的深情流露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根喺边度?》中蕴含着诗人对 “根” 的强烈认同与深厚情感,这种情感通过简洁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层层流露,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在诗歌的结尾,“我哋嘅根喺呢度:/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 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里面既有找到 “根” 的释然,更有对民族文化、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眷恋。壶口的奔腾、中原的厚重、江南的温婉、西北东的辽阔,这些地域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画卷,诗人将 “根” 指向这里,表达了对整个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这种情感宏大而深沉,让读者感受到了民族 “根” 的广博与深远。

诗人的情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诗歌的语言与结构,传递给每一位读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对自身家庭的情感联结,到对族群历史的崇敬自豪,再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实现了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这种情感的流露,让 “寻根” 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充满温度与力量的情感体验,也让诗歌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五、诗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根喺边度?》作为一首粤语诗,不仅在艺术表达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更在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诗学价值来看,这首诗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语言壁垒,将粤语这一地域方言引入诗歌创作,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形式与表达维度。它证明了方言不仅可以用于日常交流,还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载体,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同时,诗歌在结构上的逻辑递进、情感上的层层深入,以及语言上的通俗自然与韵律美,都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文化意义来看,这首诗是对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双重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诗人以粤语创作,探寻岭南地域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弘扬。它让读者意识到,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地域文化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