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相似性 —— 康德将 “知识符合对象” 转变为 “对象符合知识”,而树科则将 “学科、学哲、学诗” 的表层分类,转变为 “科学、哲学、诗学” 的本质追问,二者均体现了对传统认知模式的根本性重构。
诗的开篇 “学科,学哲,学诗”,呈现的是一种传统的知识分类方式 ——“学科” 作为所有学科的统称,“学哲”(学习哲学)、“学诗”(学习诗歌)则是其中的具体门类,这种分类方式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却忽略了知识的本质与内在关联。树科以 “反过嚟睇,反过来啦喂!” 这一指令性语句,直接打破了这种传统认知模式,引导读者从 “本质” 而非 “分类” 的角度重新审视知识。随后 “唔系噈正喺:科学!哲学!诗学咩!” 一句,将 “学科” 具体化为 “科学”,将 “学哲” 升华为 “哲学”,将 “学诗” 提炼为 “诗学”,完成了从 “学习行为” 到 “学科本质” 的认知跃迁。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科学” 作为以实证为基础的知识体系,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精准描述与规律总结;“哲学” 作为对世界本质、人类存在的追问,追求的是对普遍规律的思辨与反思;而 “诗学” 则是对人类情感、审美体验的表达与升华,三者分别对应着 “真”“善”“美” 的价值追求。树科将三者并置,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强调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 —— 科学探索 “真”,哲学追问 “善”,诗学创造 “美”,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类认知世界、完善自我的完整体系。这种认知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 “真善美” 统一思想不谋而合。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真” 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善” 是对人类行为的规范,“美” 是对事物形式的审美,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类追求的最高价值。树科通过 “科学!哲学!诗学咩!” 的表述,在方言诗歌的语境下,重新诠释了 “真善美” 的统一,体现了对人类知识体系本质的深刻洞察。
进一步来看,树科将 “诗学” 置于三者之中,并非偶然。在传统认知中,科学因其实证性而被视为 “硬知识”,哲学因其思辨性而被视为 “深知识”,诗学则常被视为 “软知识”,处于知识体系的边缘。但树科通过 “反过嚟睇” 的认知转换,恰恰凸显了诗学的核心地位。从诗学理论来看,雪莱在《诗辩》中提出 “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的记录”,强调诗学对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建构作用;海德格尔则提出 “诗是存在的家园”,认为诗学能够让人类回归本真的存在状态。树科对 “诗学” 的强调,正是吸收了这些诗学思想,将诗学视为连接科学与哲学的桥梁 —— 科学提供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哲学提供对存在的理性反思,而诗学则将二者融入人类的情感体验与精神追求之中,实现了 “真” 与 “善” 在 “美” 中的统一。
这种认知逻辑的颠覆与重构,在诗歌的结构上也得到了体现。诗的第一小节以 “反过嚟睇” 为转折点,前半部分呈现传统认知,后半部分构建新的认知范式,形成了 “破” 与 “立” 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具有相似性 —— 德里达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打破了 “逻各斯中心主义” 的认知模式,而树科则通过对传统知识分类的解构,打破了 “科学中心主义”“哲学中心主义” 的认知偏见,二者均体现了对传统认知体系的批判性反思。但与德里达不同的是,树科在解构之后,并非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而是构建起以 “诗学” 为核心的新认知范式,实现了 “解构” 与 “建构” 的统一,这正是《谂谂计仔》在认知思想上的独特价值所在。
三、生存哲学的反抗与坚守:从 “炒咗佢” 到 “唔识” 的生存策略
如果说诗歌的第一小节是对认知逻辑的颠覆,那么第二小节则是对生存现实的回应。树科以 “听话,睇戏,谂嘢” 开篇,呈现了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三种基本生存状态 ——“听话”(服从)、“睇戏”(旁观)、“谂嘢”(思考),随后以 “唔使办法,冇套路嘅” 否定了前两种生存状态,强调 “谂嘢”(思考)的重要性,进而提出 “同老板,阔佬,官爷:炒咗佢!咪借!唔识!” 的生存策略。这一生存策略的提出,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生存哲学 —— 在异化的社会现实中,通过 “反抗” 与 “坚守”,维护个体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从哲学角度来看,这种生存哲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具有相似性 —— 萨特提出 “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个体通过自由选择与行动构建自我本质,而树科提出的生存策略,正是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自由选择,体现了对自我本质的坚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听话” 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代表着对权威的服从与对规则的妥协。在现代社会中,“听话” 往往被视为一种 “正确” 的生存方式 —— 对老板 “听话” 可以获得升职加薪,对官爷 “听话” 可以获得便利,对阔佬 “听话” 可以获得资源。但树科以 “唔使办法,冇套路嘅” 否定了这种生存方式,认为 “听话” 并非真正的生存策略,而是对个体自由的束缚。这种对 “听话” 的否定,与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的 “逃避自由” 理论形成呼应 —— 弗洛姆认为,现代人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时,往往会通过服从权威、放弃自由来获得安全感,而树科则恰恰相反,他鼓励个体拒绝服从,坚守自由,体现了对 “逃避自由” 的批判性反思。
“睇戏” 作为另一种生存状态,代表着对社会现实的旁观与冷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