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这一节点的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诗人将 “遵义会议” 作为历史叙事的分水岭,前半部分书写近代中国的苦难与探索,后半部分则书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与成就,如 “十四年几千万烈士 / 抗美,援越,珍宝岛 / 左冲右突 / 自力更生……”“原子弹,氢弹,卫星 / 飞船,空间站,月光曲”,形成了从 “哭” 到 “笑” 的情感过渡。这种叙事结构,既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又让情感的起伏有了坚实的历史支撑,避免了情感表达的空洞与突兀。
在历史叙事的结尾,诗人写道 “从天罗地网到天罗地网 / 睇新嘅百年旧嘅百年”,这里的 “天罗地网” 具有双重含义。前一个 “天罗地网” 指近代中国面临的列强侵略、内部混乱的困境,后一个 “天罗地网” 则指当下中国在科技、国防等领域形成的强大实力,是一种 “守护” 式的 “天罗地网”。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将新旧百年的历史进行呼应,让读者在历史的对照中更深刻地感受到当下成就的来之不易,也让诗歌的历史叙事形成了完整的闭环,逻辑严谨且富有张力。
三、情感表达:“哭” 与 “笑” 的辩证统一与层次递进
“哭笑” 是这首诗的核心情感线索,诗人以 “哭” 书写过往的苦难,以 “笑” 赞颂当下的辉煌,在 “哭” 与 “笑” 的辩证统一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层次。这种情感表达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随着历史叙事的推进不断递进,从最初的迷茫、愤怒,到中间的沉痛、坚定,再到最后的自豪、喜悦,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情感曲线。
诗歌开篇,诗人以 “我以为凭空嚟嘅 / 我哋诗国嘅 / 康!乐!美!” 表达了对美好 “诗国” 的向往,这种向往带着一种单纯的期待。“我以为邻居们 / 佢哋嘟喺路怒嘅 / 道喺嗰度 / 硬系噈闹 / 唔啱开片……”“森林差佬 / 唔喺睇我笑话 / 查实撩鬼 / 唔怕事大 / 哼!仲喺琴日?” 的描写,打破了这种美好期待,诗人的情感从向往转向了对现实乱象的不满与愤怒。“哼!” 这一语气词的运用,将诗人内心的愤懑直接宣泄出来,情感真实而强烈。
当诗歌进入近代历史的书写时,诗人的情感从愤怒转向了沉痛的 “哭”。“鸦片的昏头昏脑” 写出了民族的屈辱,“十四年几千万烈士” 则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与痛惜。这里的 “哭”,不是软弱的哀嚎,而是对历史苦难的铭记,是对先烈牺牲的敬意。正如杜甫在 “三吏三别” 中以 “哭” 书写战乱带来的苦难,传递出对民生的关怀一样,树科这首诗中的 “哭”,也蕴含着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是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
随着历史叙事推进到 “遵义会议” 之后,诗人的情感逐渐从沉痛转向坚定。写出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这里的情感不再是单纯的悲伤,而是多了一份抗争的勇气与信念。这种情感的转变,为后续 “笑” 的情感爆发奠定了基础。从 “原子弹,氢弹,卫星” 到 “飞船,空间站,月光曲”,诗人列举的一项项成就,让情感不断积累,最终在 “今日我哋笑!笑!笑……” 中达到高潮。三个 “笑” 字叠加,以强烈的节奏和饱满的情感,将对当下成就的自豪、对民族复兴的喜悦尽情释放出来,与前文的 “哭” 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因为有了 “哭” 的铺垫,让 “笑” 更具分量与感染力。
在 “哭” 与 “笑” 的情感辩证中,诗人还融入了对历史与当下关系的思考。“哭” 是对过往的铭记,“笑” 是对当下的赞颂,而 “哭” 与 “笑” 的结合,则是对未来的期许。诗人通过这种情感表达,告诉读者:当下的 “笑” 来之不易,是建立在过往 “哭” 的苦难与奋斗之上的;我们既要为当下的成就而自豪,更要铭记历史的教训,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发展。这种情感表达,超越了单纯的个人情绪,上升到了民族精神的层面,让诗歌具有了更深远的思想内涵。
四、诗学价值:在地域与宏大之间搭建桥梁
《十一嘅哭笑》在诗学上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粤语语言运用、严谨的历史叙事与丰富的情感表达,更在于它成功地在地域文化与宏大叙事之间搭建了桥梁,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着两种常见的倾向:一种是过于侧重地域文化,将诗歌局限在狭小的地域生活场景中,缺乏宏大的视野与深刻的思想;另一种是过于追求宏大叙事,忽视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生活的细节,导致诗歌空泛、缺乏感染力。而《十一嘅哭笑》则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以粤语这一地域语言为载体,承载起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让地域文化成为宏大叙事的鲜活注脚,让宏大叙事有了地域文化的支撑。
诗歌中的 “诗国” 既是诗人对理想家园的向往,也可以看作是对民族文化的隐喻。诗人以粤语书写 “诗国” 的过往与当下,让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如 “月光曲” 一词,既可以指当下中国在航天领域探索月球的成就,也带有岭南文化中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感知,让宏大的科技成就有了人文的温度。这种将地域文化与宏大主题相结合的写法,避免了地域诗歌的狭隘性与宏大叙事诗歌的空洞性,让诗歌既有地域的 “根”,又有民族的 “魂”。
同时,这首诗也为方言诗歌的创作拓展了思路。以往的方言诗歌多侧重于描写地域生活、抒发个人情感,而《十一嘅哭笑》则将方言诗歌的题材拓展到了历史叙事与家国情怀的层面,证明了方言不仅能够表达个人化、生活化的情感,也能够承载宏大的历史与民族情感。这对于推动方言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