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747章 粤语诗《力度》的诗学解析与文化意蕴探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47章 粤语诗《力度》的诗学解析与文化意蕴探寻(2 / 4)

道理。在传统诗歌中,这种 “以物喻理” 的手法极为常见,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比喻读书的感悟,《力度》则以 “金木水火土” 比喻事物的力度,二者在表现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力度》的意象建构并未停留在传统层面,而是在 “同人比:我哋精神嘅知道嘅……” 一句中实现了现代性的突破。“同人比” 明确将 “事物的力度” 与 “人的力度” 进行对比,而 “精神嘅知道嘅” 则将 “人的力度” 指向了 “精神” 层面。这一转折至关重要,它使诗歌的主题从对物质力量的探讨,上升到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关注,赋予了 “力度” 更丰富的内涵与更深刻的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 “力度” 的认知多与 “气” 相关联,如孟子提出的 “浩然之气”,认为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这种 “浩然之气” 便是一种精神力量。《力度》中 “精神嘅力度” 与孟子的 “浩然之气” 有着精神上的契合,二者都强调人的精神力量的伟大。但不同的是,孟子的 “浩然之气” 更多与道德修养相关,而《力度》中的 “精神力度” 则更具普遍性与时代性 —— 它不再局限于道德层面,而是涵盖了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勇气等多种精神品质。这种拓展,使 “精神力度” 的内涵更贴近现代人生存的现实需求,也使诗歌的主题更具现实意义。

从意象的象征意义来看,“金木水火土” 的物质力度是可见、可感的,如金的坚硬、火的炽热、水的奔腾,这些力度都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而 “精神力度” 则是无形、抽象的,它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却能在人的行为与选择中体现出来。诗人将 “可见的物质力度” 与 “无形的精神力度” 进行对比,并非否定物质力度的价值,而是强调精神力度的超越性 —— 物质力度有其限度,而人的精神力度则可以突破这种限度,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这种对比,既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意象的创造性转化,又展现了现代诗人对人的价值与力量的肯定,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 “人是自己选择的产物” 的观点有着某种程度的呼应,彰显了诗歌的现代性特质。

三、主题意涵的多维阐释:力度的本质、价值与人类的精神超越

“力度” 是《力度》的核心主题,诗人通过简短的诗句,对 “力度” 的本质、价值以及人类如何通过精神力度实现自我超越进行了多维阐释,引发读者对 “力度” 这一命题的深度思考。

首先,关于 “力度的本质”,《力度》提出了 “万事物,佢哋嘟有力度” 的观点,认为力度是世间万物普遍具有的属性。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生生不息” 思想相契合。《周易?系辞上》言:“生生之谓易”,认为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而这种运动变化的动力,便是万物自身所具有的 “力度”。在《力度》中,诗人将 “金木水火土” 作为万物的代表,认为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力度,正是这些力度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变化。这种对力度本质的认知,既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又蕴含着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 —— 力度并非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多样的、相对的,每种事物的力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作用,不可或缺。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力度》对力度本质的认知与赫拉克利特的 “永恒的活火” 理论也有着相似之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火的燃烧与熄灭便是一种力度的体现,而这种力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力度》中的 “金木水火土”,也如同 “永恒的活火” 一般,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力度,且这种力度的展现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诗人通过对万物力度的肯定,表达了对世界客观性与规律性的认知,这种认知超越了个人主观意志的局限,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

其次,在 “力度的价值” 层面,《力度》通过 “同人比:我哋精神嘅知道嘅……” 的转折,将力度的价值从物质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关注物质层面的力度,如科技的力量、财富的力量、权力的力量等,这些物质力度确实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力度》却提醒我们,相较于物质力度,人的精神力度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因为物质力度往往是有限的,它会受到时间、空间、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精神力度则是无限的,它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困境中给予人力量,在挫折中激励人前行。

历史上,无数事例都印证了精神力度的伟大价值。如文天祥在南宋末年,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气节,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绝唱,他所展现出的便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度 —— 这种力度超越了生命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在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凭借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精神,不畏强敌,奋勇抗争,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种精神力度同样是战胜强大敌人的关键力量。《力度》中 “我哋精神嘅知道嘅……” 虽未明言精神力度的具体表现,但却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阅读中联想到历史与现实中那些展现精神力度的人和事,从而深刻体会到精神力度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在 “人类的精神超越” 方面,《力度》的主题意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诗人将 “事物的力度” 与 “人的精神力度” 进行对比,其目的不仅是强调精神力度的价值,更是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自身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