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将 “心脏” 与 “心” 等同,认为心脏的跳动便是生命与情感的象征;或将 “头脑” 与 “心” 关联,认为头脑的思考便是心灵的活动。这种认知将 “心” 局限在了具象的生理器官层面,消解了 “心” 所承载的精神与文化内涵。诗人通过反复的否定,打破了这种固化的认知,让 “心” 从具象的器官中解放出来,为其赋予更广阔的解读空间。这种解构并非是对 “心” 的否定,而是对 “心” 的重新定义的开始,它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层剥去 “心” 的外在表象,让 “心” 的本质逐渐显露。
在完成对 “心” 的解构之后,诗人笔锋一转,进入了对 “心”阶段:“心道相同,道心相通 / 相融嘅心心道道 / 恰好嘅道道心心 / 德啊德啊,唔使褒扬嘅灵魂……” 在这里,诗人引入了 “道” 与 “德” 的概念,将 “心” 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范畴关联起来,从而实现了对 “心” 的精神本体的建构。从 “心道相同,道心相通” 可以看出,诗人所理解的 “心”,并非孤立的个体情感或思想,而是与 “道” 相契合的精神存在。“道” 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最高范畴,它既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心道相同” 意味着 “心” 与 “道” 具有同一性,“心” 的活动应当遵循 “道” 的规律,“道” 的内涵也应当通过 “心” 来体现。
最后一句 “德啊德啊,唔使褒扬嘅灵魂……” 则将 “心” 的内涵进一步聚焦到 “德” 的层面。“德” 是 “道” 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个体的道德品质。诗人将 “德” 与 “灵魂” 关联,表明 “心” 的本质其实是 “德” 的载体,是灵魂的核心。“唔使褒扬” 则体现了诗人对 “德” 的态度:真正的 “德” 并非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褒扬,而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是灵魂的自然流露。这种观点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君子慎独”“立德” 思想不谋而合,展现了诗人对传统道德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从解构到重构,诗人完成了对 “心” 之意象的全新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心” 从具象的器官转变为与 “道”“德” 相契合的精神本体,其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升。这种解读既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脉络,又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敏锐的思辨能力。
三、哲学内涵的诗性表达:传统思想的现代回响
诗歌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思想的载体。《心?》作为一首具有深刻思辨性的诗歌,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诗人通过对 “心” 的追问与解读,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道家思想,同时又结合现代社会的认知特点,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歌在哲学表达上的独特魅力。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诗人对 “心” 与 “德” 的关联,与儒家的 “仁心”“本心” 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 “仁” 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而 “仁” 的核心便是 “爱人”,这种 “爱人” 的情感便源自于 “心”。孟子进一步提出 “本心” 的概念,认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些 “本心” 便是 “仁、义、礼、智” 的根源。在《心?》中,诗人提出 “德啊德啊,唔使褒扬嘅灵魂”,将 “德” 视为 “心” 的本质、灵魂的核心,这与儒家将 “心” 视为道德根源的思想是一致的。诗人认为真正的 “德” 是内在的道德自觉,无需外在的褒扬,这种观点也与儒家强调的 “内省”“慎独” 思想相契合。儒家主张通过自我反省来提升道德修养,做到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守道德准则,这与诗人所描绘的 “唔使褒扬嘅灵魂” 的境界是相通的。
从道家思想的角度来看,诗人对 “心” 与 “道” 的关系的阐述,体现了道家 “道通为一”“天人合一” 的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 “道”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的运行都遵循 “道” 的规律。庄子则进一步提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 “天人合一” 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宇宙相融合。在《心?》中,“心道相同,道心相通” 便是对 “天人合一” 思想的诗性表达。诗人认为 “心” 与 “道” 具有同一性,“心” 的活动应当与 “道” 的规律相契合,这与道家主张的人应当顺应自然、遵循 “道” 的规律的思想是一致的。恰好嘅道道心心” 则描绘了 “心” 与 “道” 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的境界,这种境界与庄子所追求的 “逍遥游” 的精神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精神自由与生命本质的追求。
除了对传统哲学思想的传承,《心?》的哲学内涵还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理性主义的盛行,人们往往更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而忽视了对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头脑有心”“心脏有心” 的认知,其实便是现代科学理性对 “心” 的解读,它将 “心” 局限在了生理与认知的层面,消解了 “心” 的精神内涵。诗人通过对这种认知的否定,呼吁人们重新关注 “心” 的精神本质,这无疑是对现代社会过度理性化、物质化的一种反思与批判。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的精神困境,如孤独、焦虑、迷茫等,这些困境的根源往往在于人们对 “心” 的忽视,对精神世界的迷失。诗人通过对 “心” 的重构,将 “心” 与 “道”“德” 关联起来,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决精神困境的思路:只有让 “心” 与 “道” 相契合,与 “德” 相融合,才能实现精神的充实与灵魂的安宁。
从逻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