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第898章 粤音叩击长安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98章 粤音叩击长安魂(2 / 2)

,让 “返长安” 的文化诉求更具现实针对性。这种空间处理方式,与宋代词人柳永 “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羁旅抒情形成对比 —— 柳永以固定的地理场景(杨柳岸)承载离愁别绪,聚焦于个体的情感抒发;树科则以流动的空间状态(航空舱)凸显文化寻根的迫切性,关注的是集体的文化认同,二者虽情感指向不同,却同样擅长以空间场景烘托主题。

在航空语境下,“诗国度” 的意象也获得了新的解读可能。“诗国度” 既是对诗歌文化的泛指,代表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诗歌传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歌,诗歌始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可理解为 “诗国航空” 所承载的文化空间,飞机在此处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传递诗歌文化、唤醒文化记忆的移动载体。当飞机作为现代交通工具,与 “诗国度” 的古典意象相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张力在诗中被巧妙化解。树科通过这种意象融合,传递出 “传统文化可随现代载体传承” 的创作理念,这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 “知行合一” 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 王阳明强调 “知” 与 “行” 的统一,认为理论需通过实践落地;树科则通过诗歌创作证明,传统文化需借助现代生活场景、现代载体,才能真正融入当代社会,实现活态传承。

诗中 “丹霞飞” 的意象选择,也与航空视角下的自然景观形成暗合。从飞机舷窗俯瞰,云层与霞光交织,色彩绚烂如丹霞,恰如 “丹霞飞” 的诗意描绘,这种物理景观与诗意想象的重合,让 “飞长安” 的动作不再是纯粹的主观抒情,而是具有现实依据的感官体验。这种 “以景证情” 的创作手法,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 “情景交融” 的美学传统,从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实景描绘,以壮阔大漠之景衬诗人孤寂之情;到树科 “丹霞飞” 的虚实结合,以航空视角下的丹霞之景托 “返长安” 的文化之情,展现出中国诗歌美学从古典到现代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方言诗歌的当代价值

《长安!长安……》的创作实践,为当代方言诗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全球化语境下,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科以粤语书写长安,打破了 “方言诗歌只能表现地域题材” 的刻板认知,证明方言诗歌同样可以承载具有普遍性的文化主题。

从诗歌史角度看,方言诗歌的创作并非现代产物。宋代的 “竹枝词” 便多以方言入诗,记录地方风物与民俗情感,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以巴蜀方言中的双关语 “晴” 谐 “情”,展现地方情感表达特色;元代散曲中也大量运用北方方言,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关汉卿《窦娥冤》中的散曲唱段,便融入了大量口语化的北方方言,让人物形象更鲜活,情感更直白。树科的创作延续了这一传统,却又在主题选择上实现突破 —— 他不再局限于粤语地区的地域题材,如粤剧、早茶等地方文化元素,而是以长安这一全国性文化符号为核心,让方言诗歌成为连接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桥梁。这种创作思路,为方言诗歌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

诗中 “我哋返长安” 的 “我哋”(我们)一词,更是凸显了方言诗歌的集体认同价值。“我哋” 作为粤语中的复数人称代词,比普通话中的 “我们” 更具亲近感与归属感,它将个体的文化诉求转化为集体的文化行动,让诗歌不再是个人的情感独白,而是群体的文化宣言,让读者在 “我哋” 的称谓中,感受到自身与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结,激发集体的文化认同感。这种集体意识的表达,与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杜甫以诗歌表达对天下寒士的关怀,展现出博大的家国胸怀;树科以诗歌呼吁群体回归文化原乡,传递出强烈的集体文化责任,二者虽时代背景不同,却同样展现出中国诗人始终坚守的文化担当。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长安!长安……》的价值还在于它对 “文化自信” 的诗意诠释。当西方文化思潮不断冲击本土文化,许多人盲目追捧西方文化,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科以方言诗歌的形式,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证明传统文化并非僵化的历史遗产,而是可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活态文化。他以粤语书写长安,让方言与传统文化符号碰撞出火花,让读者看到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新可能。这种创作实践,恰如清代思想家龚自珍 “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情深不自持” 的诗歌追求,龚自珍主张诗歌应贴近民众,情感真挚;树科则以通俗易懂的粤语,传递深厚的文化情感,让传统文化以更亲切、更易接受的方式走进当代人的生活,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树科的《长安!长安……》以二十二字的精炼篇幅,构建起一个丰富的文化对话场域。在粤语声韵的韵律美中,我们听到了古典诗歌的当代回响;在长安意象的多重解读中,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在航空语境的空间叙事中,我们感受到了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结。这首短诗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方言诗歌创作实践,更是一次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唤醒与重构。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长安!长安……》所传递的文化坚守与创新精神,将继续为当代诗歌创作与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启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