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重生79:打猎致富,宠飞娇妻> 第366章 衣锦还乡情意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6章 衣锦还乡情意浓!(1 / 2)

第二天一早,鸡鸣三遍,宋家屯便在晨曦中苏醒过来。

宋青起了个大早,站在自家小院的二楼阳台,深深吸了一口东北秋日清冽的空气。

屯子里已经炊烟袅袅,夹杂着邻居家传来的饭菜香气,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和孩童的嬉闹,一切都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有才哥,得辛苦你跑一趟镇上。”宋青找到正在院子里检查车辆的宋有才,递过去一支烟。 “青子,你说,啥事?”宋有才接过烟,别在耳后,憨厚地问道。

“你去镇上一趟,帮我找找吴俊华,吴主任。就是以前镇供销社那位。”宋青吩咐道。

“找到他,就说我宋青回来了,请他晚上务必来屯里喝酒吃饭,叙叙旧。”

“好嘞!吴主任我认得,我这就去。”宋有才二话不说,发动了那辆有些年头的皮卡车,带着一股烟尘驶出了屯子。

看着皮卡车远去,宋青心中有些感慨。

吴俊华,当年他刚开始倒腾山货、打猎补贴家用时,没少和镇供销社打交道。

那位吴主任,为人活络,私下里没少给他行方便,粮票、肉票这些紧俏东西,也偶尔能多换一些给他。

算是他起步时,为数不多的“贵人”之一。只是世事变迁,供销社这铁饭碗说没就没了,也不知道这位老熟人如今过得怎样。

吃完柳思思和柳烟烟张罗的简单早餐——小米粥、馒头、富贵叔家腌的咸菜,宋青跟妻子打了声招呼,便独自驾驶着那辆奔驰,前往县城。

车子行驶在颠簸的土路上,宋青更加坚定了修路的决心。不仅仅是宋家屯到镇上,他甚至开始考虑,是否应该推动一下县里到镇上的主干道升级。

到了县城,时间尚早。宋青先拨通了一个号码。

“喂,哪位?”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的中年男声。

“徐县长,是我,宋青。”

“哎哟!宋大老板!你回老家了?”

电话那头的徐毅声音立刻热情起来,“怎么不提前说一声,我好安排接待啊!别什么长的,叫我徐老哥。”

“哈哈,徐老哥客气了,我就是回来过个节,哪敢劳你大驾。”宋青笑道。

“中午有空吗?想请你和方老一起吃个便饭,叙叙旧。”

“方老?他退休后就在家含饴弄孙呢,我帮你联系!必须有空啊,你宋大老板请客,没空也得有空!”徐毅爽快地答应下来。

中午,县城一家还算上档次的饭店包厢内。

宋青早早等在那里,门被推开,先进来的是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方诚,后面跟着的正是如今在县里分管交通、教育等工作的徐毅。

“方老!徐老哥!”宋青连忙起身相迎。

“宋青啊,好久不见,风采更胜往昔啊!”方诚笑呵呵地握住宋青的手,用力摇了摇。

他虽已退休,但气度依旧。

“宋老弟,你这可是真正的衣锦还乡啊!”徐毅也笑着寒喧。

“听说你昨天一回屯,就搞出了好大动静,我们县府大院都快听到宋家屯的欢呼声了。”

三人落座,点了几样精致小菜,宋青特意要了一瓶茅台。

“方老,徐老哥,咱们是老朋友了,我也不绕弯子。”

酒过三巡,宋青开门见山。

“这次回来,一是看看乡亲,过个节。二呢,也是想为家乡做点事情。” 他首先说出了捐赠五百万设立助学基金的想法。

“五百万?!”方诚和徐毅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1995年,五百万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足以在县城引起轰动。

徐毅虽然是副县长,经手的项目资金也不少,但个人如此大手笔的捐赠,还是头一次见到。 “宋青,你……你这是大手笔啊!”方诚感慨道。

“我代表县里,特别是那些可能因此改变命运的孩子们,谢谢你!”他端起酒杯,郑重地敬了宋青一杯。

徐毅也激动地说:“宋老弟,你这可是雪中送炭!我们县财政不宽裕,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确实困难。有了你这笔钱,能解决大问题!你放心,这笔钱我一定亲自监督,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有徐县长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宋青点点头,接着道。

“另外,我打算从宋家屯修一条水泥路到清江镇。咱们这路况,您二位也知道,太制约发展了。这修路的相关手续、可能涉及到的占地协调……”

“没问题!”徐毅拍着胸脯保证。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别说你们宋家屯受益,沿途几个村子,包括整个清江镇去县里都方便多了!手续方面你不用担心,我下午就跟交通局和清江镇那边打招呼,特事特办,一路绿灯!谁敢在这事上卡脖子,我第一个不答应!”

“太好了!有徐老哥支持,我这心里就踏实了。”宋青笑道。

“那就这么说定了,今晚我在屯里摆流水席,二位务必赏光,我派人接送,保证安全把你们送回来。”

方诚和徐毅自然是满口答应。

吃完饭,宋青婉拒了徐毅安排的下午活动,直接驱车返回宋家屯。

下午五点多。

宋家屯村头的空地上,已然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几十张八仙桌摆开,桌上已经摆满了凉菜、花生、瓜子。大锅灶支在一旁,烈火烹油,香气四溢。炖肉的浓香、炒菜的镬气、蒸馒头的麦香混合在一起,勾得人馋虫大动。

屯里的老少爷们,媳妇姑娘们几乎全员出动,忙着端菜倒酒,招呼客人。

更让人惊讶的是,隔壁王家洼、李家沟、甚至更远些的村子,都来了不少人。人们扶老携幼,脸上洋溢着过节般的喜悦,相互打着招呼,谈论着宋家屯出了个“宋大善人”的传奇。

孩子们在桌椅间穿梭嬉闹,等着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